春秋時,齊國不僅商業極為繁榮,而且齊人又擅長做生意,足跡遍布各個諸侯。
彼時,天下有六成以上的日用品(小商品)都來自齊國。
這可謂是古代版的“made in 齊國”。
在齊桓公時,齊國的布質量上乘,僅在國內銷售,利潤就在五十倍左右。
為此,管仲提議,按質量等級銷售布匹。將布分檔次,把優質高價的布用于出口,以實現利潤最大化。
在扣除進口成本后,利潤還能多出二十倍。
所以,善于治理經濟的人,懂得利用物價高低來刺激市場,利用政策緩急來調節市場。
桓公不解:“那么,無有可以變化為有么?貧窮可以變化為富么?”
管仲說:“好辦,在物資尚未生產成形的時候,王霸之君就應當展開工作。所以,用‘以人求人’的方法取得收入,人的抵制就成為重要問題;用‘以數求物’的方法取得收入,物的價格便成為重要問題了。”
這段話核心意思是:通過政府管控和政策調整來影響市場經濟。
所以,政府在其中起到主導和監督作用,這與我們如今的市場很像。
而所謂的“以數求物”,指的是完全的市場經濟,政府不加干涉。
桓公感到困惑問:“先生這話高深莫測,寡人不太懂。”
管仲進一步解釋道:“全國的物價若完全一致,則沒有財物可圖;全國的物價若相差為十,則將有百倍贏利。
那樣,我們將運用號令(政策)緩急來加以駕御,如左手轉到右手,右手再轉到左手,外內沒有局限,終身沒有賠累。
王霸之君,不直接求索于人,而是求索于物資生產的最開始階段,關鍵在于掌握好四時物價的高低與號令緩急。
泉源有枯竭的時候,鬼神有停歇的時候,唯有‘守物之終始’的事業,是終身用之不盡的。這叫作追究物資的本源。”
換個通俗點的說法:就是按照地區定價。
就像我們現在的一線城市,物價高、消費高。
還可以根據不同地區制定優惠政策,比如,廣東的流行服裝,價格并不高;于是,北方的人到廣東進貨,再加部分價格買出。
這樣等同于,左手倒右手。但是,促進了貨幣流通。經濟就發展起來了。
所以,物價存在差異才會有流通,如果全國物價統一,北京買和鄉下城鎮買一個價,商品就難以流通。
因為,南北東西各有差別,需要根據當地的物產、物資需求以及經濟狀況進行調整,政策不能搞一刀切。
這便是兩千多年前管仲的經濟智慧,也難怪鮑叔牙極力推薦管仲。
再來看,美國如今在經濟方面的一些操作;不得不說,這都是我們老祖宗玩剩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