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眠越來越差,還打呼嚕
早上起床后,刷牙干嘔、舌苔厚膩
上個廁所,發現小便黃赤,大便溏薄
一照鏡子,臉色蒼白暗淡,老了十幾歲
其實啊,這些都是濕邪在作怪。
濕氣乃萬惡之邪,為了祛除濕氣,小編開始研究各種祛濕食譜,準備和濕氣對抗到底。
但是小編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食療祛濕”雖然值得關注,但是一些我們常吃的食物可能會加重濕氣,我們才更要當心!
01
#濕氣從何而來?#
在中醫上,濕氣為長夏之主氣,屬陰,其性質重濁,黏膩,是源于水液代謝和運行的產物。
濕,有兩種,一個是自然界的濕邪(外濕),另一個是身體自己產生的濕邪(內濕)。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是導致內濕的重要原因。外濕則主要受季節和地域環境的影響,比如夏季高溫、多雨,空氣中濕度很大,人很容易外感濕邪。
而在現代醫學里,濕氣可以理解為是由于自然界的冷濕環境或過量食用難以消化的脂類等食物所造成的消化系統病變或是外周機體病變。
當人體直接暴露在冷濕環境中時,周圍血管的收縮,血液循環不暢,導致諸如心情憂郁,頭暈目眩,記憶力減退等癥狀,尤其血液循環障礙導致抵抗力下降,機體容易被A組溶血鏈球菌感染,這也是關節炎癥的主要發病因素。
02
#如何判斷自己濕氣重不重?#
看舌頭
健康舌頭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凈,干濕適中,不滑不燥;若舌苔黃中帶膩,兩側有齒痕,舌苔厚膩,則說明濕邪越嚴重。
看胃口
濕邪困擾脾臟,會表現出胸悶腹脹、食欲欠佳等,而因脾虛運化不利而致使“內濕”時,還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卻不想飲水、倦怠乏力等表現。
看大便
大便溏爛、粘馬桶,蹲了半天還總感覺沒拉干凈,這也是有濕的一種表現,因為濕氣有黏膩的特征。
看身材
“肥人多濕”,身材肥胖的人更容易被濕氣盯上。濕氣重時,小肚子會顯得腫大,是濕氣跟脂肪混在一起,造成的虛胖的癥狀。
看皮膚
濕氣重的人,臉上會出很多油,皮膚發黃,還會長青春痘,嚴重時還會起疹,出現腫脹、糜爛、滲出明顯等現象。
看精神狀態
困倦、頭昏、四肢沉重、不愿起床,甚至覺得頭上有東西包裹著,讓人提不起精神,也是濕氣重的表現。
看瘙癢部位
濕氣重,易侵犯人體下部,瘙癢多發于陰囊、小腿、腳部。
03
#5種最招“濕”的食物#
1
肥肉
古人有云,“魚生火,肉生痰”。過食肥膩肉類,會加重腸胃負擔,易導致食滯不化、消化功能紊亂,大傷脾胃,而且煎炸、燒烤食物吃多了容易加重脾胃的負擔、促進濕熱之邪的生成。
2
辣菜
很多人會說,四川、湖南等地的人都吃辣祛濕,是因為所處的地域環境潮濕,辣椒可以幫助身體排汗除濕。但如果是身體濕熱的話,吃辣椒會適得其反,比如川菜和湘菜,這兩大菜系比較辛辣,吃太多了會生內熱,容易加重濕氣。
其實對于南方地區的朋友,吃苦祛濕比吃辣效果更好。吃苦除了可以降火,兼有“燥濕” (祛除暑濕) 和“堅陰” (瀉火存陰) 的作用。
3
熱帶水果
熱帶水果多濕熱,吃多了會加重體內濕氣,比如芒果、菠蘿、榴蓮等。這些水果藥性偏溫熱,吃多了容易助濕熱和上火,濕氣重的人吃了多會濕熱,所以并不適合脾胃濕熱、陰虛火旺、糖尿病和慢性腎病的人食用;有皮膚瘙癢、濕疹、體癬和瘡癤等皮膚疾患的人也不適合食用。
4
甜食
中醫講“甘助濕”,過多食用甜食,就會因偏于滋膩而阻礙脾之運化,甚至使脾胃受損,引起濕氣聚集而生痰。所以身體里已經有一些濕毒或痰濕之毒存在的人群,應該盡量避免攝入含糖量較高的甜食。
5
冷飲
中醫講“寒涼傷脾”,傷脾后,脾的運化功能減弱,也容易促進濕氣生成。吃太多冰涼食物,如涼菜、冰啤酒、冷飲等,容易損傷陽氣,導致脾胃虛寒,從而加重濕氣。
即便是一些祛濕涼茶,如薏仁祛濕茶、五花祛濕茶,喝多了也會損傷脾胃,使濕氣越祛越重。
04
#祛“內濕”,防“外濕”#
011
環境避濕
潮濕的天氣非常容易讓人濕氣聚集,所以需要除濕,潮濕未干的衣物不要穿,潮濕的地板不要睡,另外被褥也要勤曬。
遇到春雨淋漓不盡的潮濕天氣,應關好門窗、少出門;盡量不去濕氣濃重的地方游玩,如樹林、湖泊、水塘等;在家里放一個濕度計,如果發現室內相對濕度高于70%,及時開啟除濕機或空調除濕。
022
適量運動
運動不僅可以緩解壓力,還能加速濕氣排出體外,有助于活化氣血循環,增強體內水分代謝。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做運動,例如慢跑,跳繩,游泳,瑜伽等。
033
健脾祛濕
濕性是趨下的,其中與脾的關系最為密切,脾虛時生濕,濕邪也容易困脾。
保護脾胃功能免受濕氣傷害首先要避免貪涼,飲食上要避開高脂、高蛋白食品;健脾祛濕的藥膳則有山藥、蓮子、炒薏米,也可選擇黃芪、黨參等助長脾氣;有條件的朋友們也可以通過補充益生菌來調解腸道菌群,達到健脾養胃的目的。
044
泡腳祛濕
泡腳有助于加速我們體內的血液循環,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同時也可以把濕氣排出體外。我們在泡腳的同時,可以在水中加入艾葉、花椒、生姜等。
一般來說,每晚一次足浴即可達到保健目的,用40℃左右溫水浸泡雙腳 (水淹沒踝關節處) ,每次浸泡20~30分鐘(其間可加熱水保持水溫) ,泡后皮膚呈微紅色為好,同時可用手按摩足趾和腳掌心。
特別提醒:風熱感冒、高血壓患者、脾氣急躁的人群不宜用高溫長時間泡腳;靜脈炎、糖尿病患者、足部有傷口者不宜泡腳。
055
穴位祛濕
腋窩:在腋窩處有極泉穴,是心經的重要穴位。
方法:沒有時間次數限制,可以經常按揉,來疏導心經郁火。
肘窩:肘窩是經絡密布的部位,有肺經、心包經、心經三條經絡經過,肘窩外側的曲池穴是人體關鍵“排污口”。
方法:連續按揉、敲打這個部位5-10分鐘能夠掃除心肺的火氣和毒素。1-2周拍一次,可保“曲池穴”排污通暢。
腘窩:腘窩的中點有一個穴道叫委中穴,走膀胱經。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祛濕的通道,而委中穴是這條通道上的“排污口”。
法方:每周或隔周在腘窩處連續拍打5~10分鐘,會出現青、紅、紫、黑等不同顏色的毒素反應物 (類似刮痧時候的出痧反應) 。
總而言之,濕氣就是身體里的“垃圾”,對我們來說有害無益,濕氣在體內不及時排出,會逐漸使身體浮腫,關節酸痛等。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應多做運動,堅持泡腳,注意飲食,將濕氣趕出體外。
文章作者:柯柯
圖片來源:攝圖網
本視頻/資訊/文章的內容僅供參考、學習使用,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有不適請及時到正規醫院就醫。如需轉載,請在公眾號下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