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一汽-大眾宣布旗下全系燃油SUV限時可享“雙終身”質保:
不僅整車終身質保,連原裝備件(如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等核心系統)也納入保障范圍,且不限年限、不限里程,全國聯保。
雖然這項政策并非在行業內首個提出,但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這種做法依然值得解讀。
在中國車市持續激烈競爭的背景下,“價格戰”幾乎成了行業默認的常態。
合資品牌也未能置身其外,從終端降價到限時補貼,短期效果固然明顯,但代價同樣不小。
品牌價值承壓、用戶信任流失,甚至帶來渠道體系的連鎖反應。
合資品牌并非不能打不了價格戰,而是大家普遍開始意識到價格戰已經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尤其是面對消費結構的深層變化,僅靠價格換市場,換不來真正的用戶關系。
從銷量結構來看,燃油車仍占據著中國車市的半壁江山。新能源車的熱度雖高,但主流市場仍處于“油電并存”的階段。
根據乘聯分會統計數據,在15萬至30萬元區間,燃油SUV依然擁有廣泛且穩定的用戶基礎。
一汽-大眾本次質保政策所覆蓋的探歌、探岳(參數丨圖片)系列,以及中大型的攬巡、攬境,正是這個區間的主力產品。
這些產品并不“走低價”,反而更看重長期使用價值。而它們的用戶,也不是典型的“科技嘗鮮者”,而是更在意“這車能不能開十年”的那類人。
他們或許不太關注車機系統能否升級到最新版本,也不在意是否搭載了高階輔助駕駛。他們在意的是:保養貴不貴、換件方便不方便、后期是不是“用著安心”。他們的核心訴求從未改變:
“我想買一輛真正能陪我久一點的車。”
全國都在刮大風,朋友圈全是沙塵和預警。電車風口也在刮,但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被吹著往前走。
他們可能不在社交媒體上“曬車”,也不追風口、不談架構、不提算力。但在現實生活中,正是這類人,支撐起了中國車市最穩固的一部分銷量曲線。
從這個角度看,“終身質保”的推出,既是一種產品策略,也是一種市場溝通。它不僅是經濟層面的保障,更是品牌向用戶釋放的一種信號:
我們理解你的節奏,也愿意為這種“長期選擇”負起責任。
對于一汽-大眾這樣的合資品牌來說,這種長期承諾并非憑空而來,而是建立在其制造標準、測試流程和服務體系的多年積累之上。
從過去“只做不說”,到今天“敢說也能做”,這種轉變背后,是體系能力的外化,更是品牌對用戶關系的重新定義。
在智能化敘事主導行業話語權的當下,燃油車用戶的聲音往往被忽略。但這并不代表他們就不存在。
他們只是沒那么著急。他們買車,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追趕潮流。他們追求的不是“下一代”,而是“耐用一代”。
“終身質保”于他們而言,也許不是驚喜,更像是一種久違的認真對待。
當然,這類政策最終能否兌現、真正提升用戶體驗,還需要時間去檢驗。但它無疑為合資品牌提供了一種從價格戰中抽身、轉向價值競爭的可能性。而對用戶而言,它是一種久違的尊重與被看見。
技術可以多元,消費也可以多元。不是所有人都在換電車,但有人只是想選一輛開得久、修得起、用得穩的車。這樣的人,也值得被認真對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