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韓金序)4月13日,“廣東沙塵暴”詞條沖上社交媒體平臺熱搜,廣州PM10濃度飆升至436微克/立方米。社交媒體上,市民紛紛表示“喉嚨刺痛”的同時,也有不少人描述“灰霾天讓人莫名焦慮”“沙塵摩擦玻璃的噪音令人煩躁”。這些負面情緒是否與沙塵暴存在關聯?
4月13日17時,廣州市空氣質量指數(AQI)逐漸降低。全國城市空氣質量實時發布平臺 圖
“這種現象并非心理作用,存在一定科學依據。”北京朝陽醫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醫師祖思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沙塵天氣特有的昏暗特質與心理負面情緒存在意象關聯,極易激活并強化既有的情緒記憶。“類似冬季季節性抑郁的生理機制,光照剝奪會抑制多巴胺、5-羥色胺等神經遞質合成,進而觸發情緒低谷。”
PM2.5-PM10區間顆粒物雖不直接影響血清素代謝,但通過多重間接路徑干擾情緒調控。“呼吸道炎性反應、睡眠節律紊亂等繼發問題,都可能成為情緒失調的放大器。這類似于心理學中的‘壓力累積效應’,多重微應激最終突破心理代償閾值。”
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譚淑平補充分析,嶺南地區罕見的沙塵天氣增加了人們對氣候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本身就會引發焦慮。“氣象異常突破人的經驗認知,既有的環境掌控感被打破,這種不確定性本身就會激活大腦的預警機制。加之人們出行受阻帶來的行為受限,形成疊加性心理應激源。”
專家提醒,兩類人群需要格外注意:一是本身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二是已有焦慮抑郁傾向的人群。“呼吸道疾病加重本身就是負面刺激,而情緒問題患者更容易將天氣與內心不良情緒產生共鳴。”
針對沙塵天氣可能帶來的心理影響,譚淑平給出了具體應對建議:首先應減少外出并做好防護措施,避免呼吸道疾病發作;其次可以在家中進行適度運動、冥想等積極活動;同時建議多與家人朋友溝通交流,增強社會支持網絡。“公眾不必過度擔心,這種天氣終會過去。對于敏感人群,不妨把居家時間轉化為增進家人感情的機會。”
“這場突如其來的‘黃霾天’帶來的不僅是空氣污染,如何守護好‘心靈藍天’同樣重要。”祖思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