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過《三國演義》之后,大家都將視線定格在了劉禪將蜀國拱手相讓,浪費了劉備、諸葛亮的一片苦心上。
也有人認為,若不是諸葛亮北伐多次,造成蜀國國力空虛,蜀國不會這個快滅亡。
然而,其實從很早開始,蜀國就已經埋下了禍根,毛主席就曾對其作出過總結……
三顧茅廬,平分天下
有許多讀者認為,劉備與諸葛亮在草廬中見面,一篇《隆中對》就此拉開蜀漢的序幕。
而《隆中對》可以說是劉備一路走來所遵從的標準,但它真的正確嗎?
當時在徐庶與水鏡先生的推薦下,劉備三顧茅廬,終于見到了傳說中的臥龍先生。
而此時諸葛亮也等待著出世的機會,他與自己的好友崔州平的想法不同,認為出世比隱世好,用自己的能力去改變天下的大勢。
經過幾天的試探,諸葛亮便隱約感覺劉備就是他為之效力的對象,而在一番討論之后,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為了給劉備留下一個好印象,諸葛亮揮了揮手中的鵝毛扇,說出了那經典的隆中之策,向劉備展現了三足鼎立的未來趨勢。
諸葛亮詳細地為劉備介紹了益州、川蜀等地的情況,重點強調了之后三分天下的局勢。
另外,他還詳細講述了兵力的部署,比如關羽鎮守荊州、張飛鎮守閬中等。
顯然這已經將劉備奪下益州后的局面展現了出來,當然也正如諸葛亮所預料的那樣,劉備在與孫權聯合之后,成功奪下益州,而下一個目標便是川蜀。
于是,在諸葛亮的建議下,劉備帶著龐統南下向劉璋尋求合作,最終目的還是多拿地盤。
而關羽鎮守荊州,警惕關羽的軍隊以及有小心思的吳軍。
從當時來看,這樣做沒有錯,但若是進行戰事分析,正如毛主席所說的那樣,分兵乃是大忌,諸葛亮這一點做錯了。那這導致了什么結果呢?
劉備帶著龐統南下,剛開始勢如破竹,將張魯的軍隊打得一退再退。結果在曹操的一番“威逼利誘”下,劉璋又反悔與劉備合作了。
而此時劉備他們來到了成都,并與張魯的軍隊對戰。
此時,他們正在休養生息,且兵力不是很多,只能靠智取。結果龐統因為意氣用事,在落鳳坡被亂箭射死,引得軍隊大亂。
沒有了智囊,劉備只能退守,并立馬給諸葛亮、張飛他們傳消息。
這個時候分兵的弊端就出來了。劉備的人馬與諸葛亮他們相距甚遠,會合需要一段時間。
在這段時間里,劉備該如何應對張魯軍隊的追殺呢?
若是劉備能夠選擇放棄一些地方,選擇一些將領追隨他,那在川蜀等地的勝算還會大些,只不過諸葛亮的想法是這樣,劉備也只能遵守。
也是在這個時候,諸葛亮考慮不周的第二個方面也顯現出來了……
荊州街亭之失,乃人之過
在諸葛亮、張飛緊趕慢趕南下的時候,關羽已經來到了襄樊城下,準備為大哥的勝利準備一場錦上添花的戰斗。
于是,他率領精銳兵臨城下,與襄樊城的魏軍對峙。但關羽沒想到守軍如此厲害,僵持了幾個月,也未能拿下襄樊城。
更令他沒想到的是,他們的盟友孫權有了別的小心思,決定派遣吳蒙奪取荊州。
當時呂蒙為了不引起荊州守軍的注意,穿著一身白衣,與江上的霧氣渾然一體,來到了荊州城的后面。
等到守軍發現,呂蒙帶領軍隊已經兵臨城下。而城中的精銳失去大半,根本無力抵抗吳軍的進攻。這個時候,關羽也得到了消息,立馬率軍回援。
但為時已晚,鎮守荊州的糜芳與傅士仁大開城門,將荊州拱手相讓,自己也投奔東吳。
而關羽沒有了荊州這個退路,只能前往麥城暫時避險。
結果東吳大將埋伏在了關羽的必經之路上,即便關羽詐降,也沒能逃脫,最后關羽被斬殺,劉備在益州等地拿下的優勢蕩然無存。
當初諸葛亮在《隆中對》也曾提到過讓關羽鎮守荊州,但關羽真的適合嗎?
正如毛主席所說的,諸葛亮不會用人,才會讓關羽鎮守荊州。
他明明知道關羽心高氣傲,卻根本沒有派另一個能制約他的人,而是讓關羽自由發揮。結果就是,關羽見黃忠立了大功,二弟也有所成就,自己也想努力一把。
總之,建功心切的他決定攻打襄樊城,從而喪失了荊州。
有些人將過錯歸結于糜芳與傅士仁,殊不知他們之所以舉城投降,是因為怕遭到關羽的責難。因為關羽對文官看不起,同樣也對糜芳他們動輒責罵。
這之前關羽還來信,說糜芳他們運送的糧草不足,等回去后就治他們的罪。這讓糜芳二人恐懼不已,畢竟關羽一刀下去,他們根本撐不住。
于是,在思考過后,他們決定投靠東吳。但凡換一個人鎮守荊州,也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而且諸葛亮用人不行不止這一件事,還有之后的馬謖失街亭。
關羽死后,劉備在夷陵之戰大敗,只能退守白帝城。諸葛亮肩負起蜀國大業,決定進行北伐。在經過詳細部署后,諸葛亮對守街亭的人選存在疑慮。
諸位大將紛紛請纓,諸葛亮都覺得不合適,偏偏看中馬謖。當時馬謖算是諸葛亮的半個徒弟,也是精于謀劃之人,在這之前不過是沒有發揮才能的時機。
如今若是馬謖能夠守住街亭,那必然有了亮眼的戰績。
因此諸葛亮將這個任務交給了他,全然忘記了劉備曾經說過的“馬謖慎重使用”的話。
等到了街亭之后,馬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話,選擇將軍隊駐扎在山上,直接就被龐德的隊伍包圍了。最后還是王平帶領一眾士兵,將馬謖救了出去。
但凡換個人守街亭,也不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王平就不錯,也是他一再讓馬謖警惕,結果卻沒有勸動馬謖。
即便諸葛亮揮淚斬殺,那失去的街亭也回不來了。那街亭之失,真的就全怪馬謖自作主張嗎?
主帥之責,統籌全局
而這其實也是諸葛亮的第三個錯誤,那就是主帥之責,簡單來說就是諸葛亮沒有統籌全局。
作為一軍的統帥,諸葛亮需要瞻前顧后,要考慮到方方面面,即便是看錯了人,也要有能力挽狂瀾的機會。
當得知街亭被魏軍包圍之后,他應該立馬作出調整,派遣援軍。既然明白街亭的重要性,那就不能只放馬謖一支隊伍,要有挽救的機會。
結果諸葛亮專注于北伐,將魏延、趙云都派出去了,致使街亭失守,無人前去救援。
諸葛亮雖能觀天下大勢,但卻沒有細心觀察戰場局勢的變化。
所以在之后的北伐中,作為統帥的他吸取了教訓,但首戰的失敗注定了后面幾場北伐的結局。即便有所推進,但到最后不過是耗費人力罷了。
諸葛亮確實為蜀漢費盡了心血,讓蜀漢能夠發展到如此地步。
但若是能在分兵、用人以及承擔統帥之責三方面謹慎一點,說不定整個局勢就會發生改變。毛主席看到了這三點,也說明他對這三點的重視,這才能帶領軍隊走向新的未來。
不過,人無完人,即便是能夠博古通今的諸葛亮也是有缺點的。
可惜的是,諸葛亮盡心輔佐劉禪,到頭來劉禪將蜀漢拱手相讓,就此蜀漢退出了歷史舞臺,接下來是魏國的天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