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是中國傳統戲曲種類中影響力最大的劇種,是世界三大戲劇體系之一,是中國的國粹,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說起京劇,人們自然想到北京城。實際上,真正促動京劇發展為中國國粹之一的力量,來自全國各地的廣泛傳播。其中,吉林省吉林市就是京劇發展史上極為輝煌的一筆。
影響京劇發展史的科班根源在吉林。吉林舞臺上的唱念做打,對應的是一眾京劇名角。因而,中國梨園常有一句話:吉林市堪稱京劇第二故鄉。
且聽吉吉小編細細道來……
京劇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間,成形于咸豐年間。光緒年間,京劇傳入吉林城就迅速打開了局面。早在同治八年(1869年),吉林市有記載的戲臺、戲樓就達十多處,城里鄉下聽戲、看戲的文化氛圍均非常濃厚。
光緒十一年(1895年),京城演員胡少卿來吉林市進行京劇演出時,感到這里十分適合發展,遂決定安家于此。漸漸地,京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所登上的舞臺都是吉林城丹桂茶園、斯美茶園、群仙茶園、慶升茶園、同樂茶園、康樂茶園等名聲響當當的大戲園、大戲樓。名家頻至,票友踴躍,京劇在吉林演出受到格外隆重的歡迎,一度掀起了京劇地域化傳播的熱潮。
▲吉林市博物館牛子厚與京劇藝術展覽 來源:文化下午茶兒LTV生活頻道
人們要問:為何偏偏是吉林?為何這里如此順理成章地接受并喜愛起京劇來?這就要說到牛子厚,京劇在吉林發展史上的第一個名字。
牛子厚出身的牛氏家族“吉林牛家”五代經商,到牛子厚這一輩已經歷了四代人的打拼。吉林牛家生意做得大,當家人眼界開闊,涉獵廣泛。這一家的樂善好施和熱愛藝術是遠近聞名的。年輕時,牛子厚就經常把民間藝人請到家中,教自己學習樂曲知識、樂器演奏的技法和唱腔唱法,并付以不菲的報酬,由此,他對京劇、戲曲、民樂的熱愛貫穿一生。
▲牛子厚(1866年~1943年)
喜好京劇的吉林人不算少,那么牛子厚對京劇發展的具體影響是什么呢?這還要從1901年的一場生日宴說起。那一年,為了給母親獻上一份生日大禮,牛子厚通過京劇演員、戲曲教育家葉春善先生的協調,專門把北京“四喜班”的京劇名家請到了由他一手創辦的吉林城康樂茶園。演出很轟動,母親很高興,牛子厚也有了辦戲班的想法。
▲富連成社 來源:吉林大喇叭
1901年,牛子厚出資在北京創立“喜連成”京劇小科班,把管理科班的重任交給葉春善,1904年再投入巨資在北京琉璃廠西南園正式創立戲班,并從三個兒子喜貴、連貴、成貴名字中各取一字,為戲班命名為“喜連成”社,要求其在北京與吉林兩地演出,所需費用每年可達上萬兩白銀,全部由牛家出。
戲班成立后,范福泰(老生)、姚增祿(武生)、蘇雨卿(青衣)、宋起山(武功)、勾順亮(秦腔)、唐宗成(文武場)等京劇名家都是這一科班任教的教師,可見規模之大。前來學戲的弟子潛心練功,技藝日臻精湛,加之葉春善管理有方,牛家資金保障到位,很快,“喜連成”就成為北京城最大的京劇科班,前后兩期招收了60多名學員。
▲“喜”字科六大弟子 來源:鳳凰大視野
1912年,牛子厚因家族財產之事,欲將科班出兌。“喜連成”科班遂改名為“富連成”。科班遷至北京市北柳巷,班主依舊是葉春善。今天,人們將“喜連成”與“富連成”合并,稱其為“喜富連成”,是對那一代巨商的尊重,對牛子厚所做貢獻的肯定。
“喜富連成”科班,歷時40余年,共辦“喜”“連”“富”“盛”“世”“元”“韻”“慶”八班。入科學生達到900余人。某種意義上,吉林城對中國京劇藝術事業的繼承和推廣方面起到的巨大的推動作用,造就了京劇發展除四大徽班京劇之外的第二個巔峰。“喜( 富) 連成”科班被稱為“京劇的第一科班”“中國京劇的‘半部京劇史’”。
▲富連成第五科全體學生合影
1952年3月,京劇名家梅蘭芳為支援抗美援朝前線,踏上了吉林這塊他一直向往的土地。延綿深厚的情感縈繞心間,來東北義演剛結束,梅蘭芳就乘車,來到吉林城北沙河子鄉曉光村牛家山祖塋——他來憑吊“老東家”牛子厚,站在墓前恭恭敬敬鞠了三躬。
▲梅蘭芳(1894年~1961年)
梅蘭芳先生為何如此尊重牛子厚?還要說回“喜連成社”。1907年,14歲的梅蘭芳就曾來此學習,當時名為梅喜群。進入名角濟濟的“喜連成”時,“帶藝入科”的梅喜群虛心請教,刻苦練功,深得葉春善贊賞。
1908年,葉春善率“喜連成”到吉林演出,梅喜群位列其間,表現出色。對于眼前這位功底深厚、氣宇軒昂、技藝超群的京劇演員,牛子厚十分重視,不過他認為梅喜群這個藝名還不夠理想,于是親自為其改名,從松、竹、梅、蘭四君子中,取“梅”“蘭”二字,成“芬芳”之意,寓指高潔。可以說,吉林是梅蘭芳名字的誕生地。
梅蘭芳功成名就后,念念不忘牛子厚的知遇之恩。他不止一次公開表達感謝:“沒有牛子厚,就沒有喜連成科班,自然也就不會有我梅蘭芳了。”
▲京劇《貴妃醉酒》
▲新興園餃子館喜連成京劇大舞臺 來源:江城日報
回眸屏息間,中國京劇名家梅蘭芳、馬連良、周信芳、裘盛戎、袁世海、譚元壽都是從“喜富連成”走出來。因而,即便“喜富連成”科班1948年停辦,京劇也已在吉林扎下了深深的根,成為百姓文化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部分。
1954年4月,當時劃歸吉林省文化局管理的京劇團改為吉林省京劇團,陳正巖(文武老生)、王鳳燕(小白玉艷)、張嘯宇(花臉)、康慧蘭(荀派·花旦)、蔡靜(刀馬花旦)、降鳴蘭(葉派小生)等為該團奠基的京劇名家皆曾受益于“喜富連成”科班。
▲“喜(富)連成杯”京劇票友大賽
上個世紀50年代末,吉林市還成立了藝術京劇班、京劇團。后來又成立了吉林市青少年宮戲劇班、市少兒藝校京劇班,將京劇藝術播撒至下一輩心中,推動京劇傳承與發展。
▲吉林喜連成京劇藝術公園 來源:江城日報
京劇在吉林的發展會走出怎樣的軌跡?我們可以在吉林市京劇研究會、少兒京劇團、吉林市群眾藝術館,甚至在新興園餃子館搭建的喜連成京劇大舞臺、吉林市新開放的吉林喜連成京劇藝術公園中尋找答案……
▲新興園餃子館喜連成京劇大舞臺 來源:江城日報
來源:吉林市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