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卷云舒,山河壯闊。大涼山的晨霧還未散盡,雅礱江的碧波已泛起粼光。在這片被譽為“西南生態屏障”的土地上,一條蜿蜒的“玉帶”正悄然舒展。
全長約233公里的西昌至香格里拉(四川境)高速公路(簡稱西香高速),橋隧比高達73.4%,以其最具代表性的“三橋五隧一地下互通”9項重大工程,其中三項為十佳第一跨徑或國內首創而備受關注。作為第一批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十四五”重點項目,該項目不僅是連接川滇兩省的交通動脈,更是蜀道集團踐行“雙碳”戰略、打造綠色低碳高速公路的生動實踐。
綠水青山詮釋生態之美,生態之美折射發展之變。在建設過程中,西香高速著力打造蜀道集團交能融合示范項目、綠色低碳示范項目,以“雙碳”戰略為指引,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始終,從設計選線到施工運營,從技術創新到生態保護,始終秉持“安全、品質、低碳、智慧”的建設管理理念,真正做到施工污染“減”下去,綠色生機“增”起來;施工現場“靜”下去,創新活力“動”起來;燃料能耗“降”下去,工程品質“升”起來,在海拔2000米的高原上書寫交通與生態和諧的新篇章。
生態選線
與自然共舞的智慧抉擇
西香高速穿越邛海螺髻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西昌爾吾森林公園等7個國省級生態敏感區,施工中延伸出的每一米,都是與自然的深度對話,如何保護周邊環境,成為建設者面臨的巨大難題。
為此,項目團隊采用生態選線理念,通過“BIM+GIS”技術構建數字孿生模型,對路線方案進行多維度生態評估。最終通過團隊深入討論、反復研究,在18次優化后確定了最終的路線方案。
元寶地下互通作為全國首例全地下樞紐,較明線方案節約用地33畝,縮短繞行6.8公里;鹽源隧道取消回頭曲線,較原設計路線縮短了7公里,有效減少了對耕地和基本農田的占用;在邛海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路線向遠離水體方向偏移500米,減少路基和橋梁長度1238米;在西昌爾吾森林公園,西香高速上演了一場“隧道穿針”的絕技,原本以橋梁和路基穿林的方案被徹底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櫻花谷1號、2號隧道的雙洞并行,以全隧道形式穿越,對水源的擾動降至最低,僅出口占用8.4畝一般游憩區,最大限度保護森林生態。
“為了保護它,我們的辦公區整整偏移了30米。現在,它成了項目部的‘綠色哨兵’?!蔽飨愀咚賂J10標段負責人指著一棵百年古樹介紹。為盡可能保持當地生態環境,項目施工中堅持因地制宜,避免大開大挖,減少樹木砍伐。其中,西香高速TJ10標項目部屬于林區范圍,為保護珍稀林木,駐地建設順應地形,更改了建筑物與道路方位,依附在山體一側,采用鋼管樁基礎支撐起的“吊腳樓”式建筑,實現對山體幾乎“零開挖”,保持了地形地貌“原生態”。
污水處理設備。
數據統計顯示,西香高速通過生態選線,累計避讓生態紅線約216.3畝,減少基本農田占用約230畝。
交能融合
點亮深山里的綠色能源
西香高速超前謀劃交能融合布局,構建“源網荷儲”一體化能源體系。在“源”端,利用涼山豐富的光照資源,在沿線邊坡和服務區規劃建設分布式光伏和儲能設施;在“網”端,采用“永臨結合”模式,規劃建設電力走廊,實現施工期臨時用電設施與運營期永久供電系統有機銜接,探索與地方電網的互聯互通;在“荷”端,配置270個直流快充樁,滿足建設期電動施工設備充電需求,規劃匹配運營期車流量的超級充電樁;在“儲”端,采用鋰電池儲能系統,平衡電網峰谷差。這一體系不僅保障了施工用電,還為后期運營提供穩定能源,預計每年可減少標準煤消耗1.2萬噸。
目前,西香高速已規劃20個分布式光伏點位,“永臨結合”清潔能源設施已分批建設5處,建成高壓電力走廊650公里。在西香高速TJ10標駐地建設分布式光伏,利用太陽能發電,年發電電量約為133萬千瓦時,不僅能滿足項目部日常生活使用,還能為新能源汽車充電,有效降低自然資源消耗與二氧化碳排放。
在西香高速TJ4標施工現場,20余臺電動設備組成的“綠色軍團”正有序作業,與傳統燃油設備相比,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40%;電動混凝土罐車的輪胎碾過土路,噪音降低了30分貝……這只是西香高速“油轉電”工程的縮影。后續建設中,項目將根據需求繼續投入電動施工設備,預計6年建設期內可減少碳排放3.7萬噸。
環保施工
科技編織生態防護網
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就必須推動施工綠色轉型。西香高速項目施工現場通過創新技術、引入“環保管家”、采用環保設備、強化廢料處理等措施編織生態防護網,讓施工現場不再塵土飛揚,取而代之的是草木共生、云凈風清的綠色施工場景。
西香高速TJ10標項目駐地。
理塘河特大橋為國內最大跨徑無塔懸索橋。
項目將低碳裝配數字化建造融入施工圖設計方案,在項目9項重大工程之一的瀘沽湖特大橋和理塘河特大橋建設中融入低碳理念。
瀘沽湖特大橋創新采用鋼殼結構,以鋼殼替代混凝土,實現混凝土用量減少近3.7萬立方米,碳減排約1.4萬噸,等同3萬畝森林年固碳量。該橋還采用“U型隧道錨+鋼管混凝土組合索塔”集成技術,鋼材用量減少20%,結構剛度提升35%,創新研發的耐腐蝕鋼混結構使橋梁壽命進一步延長,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降低15%。
理塘河特大橋通過“無塔懸索+智能纜索”雙重創新,打造低碳建造新范式,采用國內首創的無塔懸索隧道錨替代傳統重力式錨碇,鋼材用量減少30%,減少混凝土用量超2.1萬立方米。該橋創新研發的“空中飛翼”峽谷纜車系統代替傳統“便道+便橋”方案,避免大開大挖和環境破壞。纜車投用后,單日可替代300人次徒步及260車次運輸,年碳減排量達680噸。
西香高速西昌支線涉及邛海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邛海螺髻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等多處環境敏感區,是整個西香高速所有路段中環境敏感度最高、環境風險最大的一段。對此,西香公司組織第三方單位編制了西昌支線施工環境保護措施專項方案,經行業專家評審完善,最終采用全自動、智慧化污水處理系統等先進設備進行隧道廢水專項處置,并引入“環保管家”,招標邀請第三方專業機構對環水保進行全過程管理服務,達到污水“零排放”,極大保障了涉敏路段隧道廢水等主要污染物的治理效果。
西香高速全線施工駐地和拌和站建設執行雨污分流,還配備了成套的生活污水和拌和站污水處理系統,拌和廢水、罐車廢水、場地沖洗廢水等經砂石分離、混凝沉淀、酸堿中和、壓濾等處理,生活污水經油水分離器、化糞池、一體化處理設備等處理,達到混凝土用水、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雜用水水質、農田灌溉水質等標準后,可以用于隧道洞內降塵、拌和站生產、場地沖洗、噴淋灑水、營地及周邊綠化灌溉等,廢水回用不外排,回用率達100%。西香高速全線共建污水處理站24座,年處理廢水超50萬噸,相當于400個標準泳池的水量。
不僅如此,項目推行“分類收集、科學處置”,危廢暫存間里,廢機油、含油抹布被分門別類放置,等待專業機構的“收編”;生活垃圾“四分類”后,由具有專業資質的第三方單位進行資源化處理。這一系列措施,讓項目的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了60%,進一步推進項目全鏈條綠色施工管理。
高效管理
打造全生命周期能源生態
四川西香高速建設開發有限公司(簡稱西香公司)立足綠色低碳高速公路建設和發展的趨勢和需求,通過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組織編制的四川省地方標準《綠色低碳高速公路建設導則》已結題驗收并發布,為四川省及全國綠色低碳高速公路建設提供參考借鑒。未來,西香高速將以“交能融合、交旅融合”為雙輪驅動,著力描繪現代交通與生態文明和諧的綠色畫卷。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西香高速不再依賴傳統供能,以“源網荷儲”一體化為核心,著力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管理,打造全生命周期能源生態。未來,項目沿線5處服務區將變身“零碳驛站”,屋頂光伏板與儲能系統組成的微電網,可滿足新能源汽車快充、隧道通風等需求,年減排二氧化碳超10萬噸。
西香高速通車后,將串聯起邛海、瀘沽湖等國省級景區,構建“交通+旅游+能源”融合發展格局。未來,游客駕駛新能源汽車行駛在這條“風光大道”上,可通過車聯網實時獲取充電樁、光伏電站的位置信息;服務區內,氫能補給站與光伏大棚既滿足車輛能源需求,又可為周邊村落提供清潔電力。
站在大涼山之巔,西香高速如一條鑲嵌在云端的綠色絲帶,串聯起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美好愿景。
來源 | 中國交通報 作者:趙桐遠 高鵬斌 陳顯福 李文權 張硯戈 吳永建 李容鳳
提供環境新聞線索
環境新聞線索征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