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龍崗區大運AI小鎮的一條綠道引發關注。這段依山而建的步行道,因密集鋪設防滑條被網友戲稱為"搓衣板路",在這騎行好比坐過山車,步行也得跳踢踏舞。龍崗區橫崗街道辦事處表示,此路段按照步行道標準進行建設,并明確禁止自行車騎行。加裝的是防滑條而非傳統減速帶,可以通過增強路面摩擦系數與視覺提示,有效降低行人滑跌風險。
在城市建設與管理中,關注行人安全、保障公共設施的使用安全,是政府部門的應盡之責。街道協同相關部門加裝防滑條,是為應對雨天濕滑隱患,降低行人滑跌風險,出發點無疑是好的。然而從實際效果看,顯然是好心辦了尷尬事。密集的凸起設計顯然超出了必要限度,不僅影響步行舒適度,過高的摩擦系數還可能導致行人絆倒。尤其是對于老人和兒童來說,這種“搓衣板”路面顯然很不友好。
公共設施的設計應當遵循“適度原則”。減速帶的作用是提示減速,而非制造障礙。若一條綠道需要鋪設數十條減速帶才能實現防滑,是否說明路面材質或排水設計本身存在缺陷?與其事后“打補丁”,不如在前期規劃中更科學地評估需求,比如采用防滑涂料、優化路面坡度或增設排水設施。
類似“以不舒適促合規”的思路,在城市建設中并不鮮見。南京某公園為防溺水將自然河岸澆筑成混凝土護坡,北京部分地鐵站為維持通行效率撤除候車座椅。這些"安全過剩"的設計背后,是管理者對"絕對安全"的過度追求。這種“對抗式設計”雖能短期解決問題,卻犧牲了公共空間的友好性。當防滑條變成"路障條",暴露的不僅是設計能力的欠缺,更是公共服務思維的僵化。
公共設施是為公眾服務的,其設計和建設理應充分聽取公眾意見。城市公共空間的品質提升,需要超越"管理者—使用者"的二元對立。在大運 AI 小鎮綠道建設過程中,若能在規劃階段廣泛征求周邊居民、騎行愛好者等群體的意見,或許就能避免此類 “奇葩設計” 的出現。比如,深圳南頭古城改造中采用的"設計師+居民"共創模式,成都天府綠道建設的"市民觀察員"制度,都為破解此類治理困局提供了借鑒。
在安全紅線與人文關懷之間,既需要工程技術上的創新突破,更呼喚治理思維的范式轉變。唯有將市民體驗納入決策坐標系,讓公共設施既安全可靠又充滿溫度,才能真正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愿景。
作者:關東客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