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臺灣島內和國際社會對兩岸關系的討論又熱了起來,尤其是馬英九前首席智囊蘇起的一番話,把大家的注意力拉到了特朗普政策和兩岸統一的議題上。
蘇起直言,特朗普的政策可能會導致“抗中不保臺”,甚至暗示兩岸統一已經不遠了。
蘇起是誰?從學者到馬英九的“國師”
要聊蘇起的觀點,先得搞清楚他是個啥樣的人。蘇起,1949年出生在臺灣臺中,他在政大當過教授,教書育人,研究國際關系和兩岸問題,算是學術圈里有點名氣的人物。
馬英九當上臺灣地區領導人后,把蘇起請出來當“國安會秘書長”,這可是個核心位置,直接參與決策。
蘇起在任上干得挺賣力,尤其是在兩岸關系上,他主張多交流、少對抗,還提出了“九二共識”這個關鍵概念。
啥叫“九二共識”?簡單說,就是1992年兩岸通過海協會和海基會談出來的一個默契:雙方都認“一個中國”。
這東西后來成了馬英九政府處理兩岸關系的基石,也讓蘇起在兩岸問題上有了不小的影響力。可以說,他既是學者,又是實干家,對國際局勢和兩岸關系看得挺透。
特朗普“抗中不保臺”咋回事?
蘇起應臺灣民眾黨邀請做了一場演講,主題是“特朗普新方針,‘抗中不保臺’”。他當時就點出了臺灣社會普遍存在的幾個“迷思”,尤其是民進黨支持者那邊特別明顯。
臺灣的“言論自由”很牛,能得國際尊重
蘇起直接潑冷水,說國際社會看的是實力,不是你喊幾句自由民主就買賬。臺灣整天標榜“言論自由”,但在硬實力面前,這玩意兒不頂用。
他覺得這想法太天真。國際博弈拼的是軍事實力和利益,臺灣的民意再熱鬧,也改變不了地緣政治的現實。
蘇起說,別做夢了,臺灣的未來得靠自己努力,天上不會掉餡餅。
他警告,別太樂觀,兩岸沖突的風險一直都在,麻痹大意是要吃虧的。
這點是蘇起重點批的。他說,美國最在乎自己利益,為了戰略目標,連盟友都能賣,更別提什么國際聲譽了。臺灣指望美國當救世主,太不靠譜。
蘇起特別提到,特朗普的政策跟拜登的“抗中保臺”不一樣,更像是“抗中不保臺”。為啥這么說?他分析,美國在軍事上未必來得及插手臺海,出兵風險太大。
而且,美國這些年打的多是中東那種小規模戰爭,跟大國正面硬剛的海空戰經驗幾乎沒有。
反觀大陸,軍事實力蹭蹭往上漲,激光武器、六代機這些高科技玩意兒都出來了,美國在亞太的影響力明顯被擠壓。
這些都說明,統一是未來必然的趨勢。
特朗普政策咋影響兩岸關系的?
特朗普上臺后,對中國下手挺狠,貿易戰、制裁、科技封鎖啥都來了一遍。這不僅讓中美關系緊張得不行,也把臺灣卷進了風暴眼。咱從幾個方面看看具體影響:
1. 貿易戰:臺灣跟著遭殃
特朗普對中國商品加征高關稅,打得熱火朝天,中美貿易戰直接開干。臺灣呢,雖然不是直接目標,但也好不到哪去。
畢竟臺灣跟大陸經濟綁得死死的,很多臺商在大陸開廠做生意。關稅一加,成本上升,利潤縮水,臺灣經濟也跟著抖三抖。
據臺灣“經濟部”數據,大陸一直是臺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占了40%以上,這波貿易戰下來,不少企業叫苦連天。
2. 軍售和挑釁:安全風險飆升
特朗普對臺灣挺“慷慨”,批了好幾波軍售,賣了不少武器,還派軍艦過臺灣海峽晃悠。這表面上看是給臺灣撐腰,壯膽兒,但實際上呢?
兩岸關系本來就敏感,這么一搞,擦槍走火的風險直線上升。蘇起就說,這種“支持”短期看著爽,長遠看是把臺灣往火坑里推。
3. 國際處境:外交越來越難
特朗普整天嚷著孤立中國,臺灣以為能趁機撈點好處,提升國際地位。可現實呢?臺灣的“邦交國”還是一個接一個跑路,剩的沒幾個了。
國際組織也進不去,世界衛生大會、國際民航組織這些地方,連門都摸不著。特朗普的“抗中”戰略沒給臺灣開啥后門,反而讓臺灣在中美夾縫里更難受。
蘇起看得很清楚,特朗普的政策本質上是為美國利益服務,臺灣只是棋盤上的一顆棋子。用得好就用,用不上就扔。指望美國豁出去保臺灣,太一廂情愿了。
四、兩岸統一的趨勢:現實擺在那兒
聊到兩岸統一,蘇起態度很明確:這事兒是大勢所趨,臺灣得面對現實。他從幾個角度分析了為啥統一可能不遠了。
1. 軍事實力:大陸太強了
過去幾十年,大陸的軍事實力突飛猛進。航母下水、殲-20隱形戰機服役、東風導彈射程覆蓋大半個亞太,這些硬家伙讓大陸在臺海占據絕對優勢。
反過來,臺灣的軍隊呢?裝備老化,兵力不足,連征兵都招不滿。美國《簡氏防務周刊》都說,大陸的軍事現代化速度超乎想象,臺灣根本沒法比。
蘇起提到,大陸可能都不用真打,光靠威懾就能讓美國猶豫。
2. 經濟差距:臺灣靠著大陸吃飯
經濟上,大陸的GDP是臺灣的20多倍,2022年大陸GDP超過18萬億美元,臺灣才7000多億美元。
臺灣出口的電子產品、芯片啥的,大半賣到大陸,臺商在大陸的投資更是天文數字。疫情那幾年,大陸經濟還算穩,臺灣卻因為供應鏈斷裂急得跳腳。
經濟上這么依賴,臺灣想跟大陸硬扛,底氣從哪來?
3. 國際環境:臺灣越來越孤立
大陸在國際上的分量越來越重,承認“一個中國”的國家越來越多。臺灣的“邦交國”從20多個掉到十幾個,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這些地方,連個觀察員身份都混不上。
美國嘴上喊支持,實際動作卻很謹慎,生怕真把大陸惹毛了。蘇起說,臺灣的國際空間只會越來越小,靠外援翻盤基本沒戲。
4. 島內民意:統一的聲音在抬頭
島內民意也在變。以前年輕人一提統一就炸毛,現在不一樣了。經濟不景氣、工作難找、房價高企,不少人開始覺得跟大陸合作沒啥不好。
臺灣“中央研究院”民調顯示,愿意接受和平統一的人比例這幾年穩步上升,尤其是在國際孤立感加重的背景下。蘇起認為,這種心態轉變是個信號,統一的基礎在慢慢成型。
他還警告,如果臺灣繼續搞“臺獨”,拖下去可能連談判的余地都沒了。大陸耐心有限,真動起武力來,臺灣吃不了兜著走。
最好的路子,是趁現在還能談,爭取和平統一,保住最大利益。
咋看未來?
蘇起的這番話,有人聽進去了,有人嗤之以鼻,但不管咋樣,他點出了幾個硬道理。
美國喊得響,真到關鍵時刻,未必靠得住。大陸實力擺在那兒,統一是大勢,臺灣得掂量掂量自己的斤兩。
兩岸統一這事兒,不只是臺灣2300萬人的問題,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大局。和平統一,能讓兩岸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一起應對國際挑戰。
臺灣要是老抱著“臺獨”不放,不僅自己吃虧,還可能拖累兩岸關系走到死胡同。蘇起的意思很明白:與其被動等著,不如主動出擊,跟大陸好好談,爭取個雙贏。
當然,這事兒沒那么簡單。島內政治派系斗得兇,民意也分裂得厲害,大陸這邊態度又硬得很。
但不管咋說,蘇起的觀點給臺灣敲了個警鐘:別老指望外人,現實點,路得自己走。
統一是大趨勢,歷史車輪滾滾向前,誰也擋不住。臺灣與其在夾縫里瞎折騰,不如冷靜下來,跟大陸坐下來聊聊,找條和平的路子。
兩岸同胞畢竟是一家人,血濃于水。過去幾十年,分分合合,吵吵鬧鬧,但根兒上還是連著的。
希望未來,不管是統一還是啥別的結果,都能少點對抗,多點合作,讓兩岸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這才是正經事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