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可鑒,我這個做母親的幼時伴讀、送少兒圖書館、不斷挑書買書的良苦用心,在那個不讀書的孩子身上,總算發(fā)生了一些變化。
前天,我看到兒子站在書架前愁眉不展,像熱鍋上的螞蟻,不斷地把書架上那些書抽出來,又塞回去。
我詫異地問他在干嘛,他很焦急地看著我問:“媽媽,還有沒有跟《明朝那些事兒》一樣好看的書啊?”
我心里一驚,這小子愛上閱讀啦?那可真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不枉費我辛苦培養(yǎng)他閱讀很多年苦心了。
去年我
買了一套很有名的書——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寄回老家去了,當時算是為了裝點新書架。
整整一箱書有九大本,拆開時書很沉。我心里暗暗吃驚,當年明月可真能寫,這就是讓作者一年穩(wěn)賺四千萬的暢銷奇書嗎?
說實話,我買它完全是為網(wǎng)絡上當年明月的聲名所動。開始看到這厚厚的九大本書,我也不知道什么時候能看完。
現(xiàn)在誰還在看書呢?
在這個網(wǎng)絡時代,看紙質(zhì)書似乎成了一件稀有之事,特別是大部頭的套裝書。
過年在老家閑時,新書那特有的紙墨書香氣令我心動,很快翻看了第一本。
我買的是最新帶圖片的增補版,有注釋有圖解,當年明月的行文風格確實詼諧有趣,果然名不虛傳。用當代語言風格和思維邏輯撰寫,很有新意,是一套可讀性非常強的歷史小說。
我使勁推薦給家里六年級的小學生看,開始他不樂意,主要是這個男孩癡迷動漫劇集,對書籍對閱讀提不起興致。
很正常吧,畢竟出生在網(wǎng)絡生活豐富多彩的一零后。
對我來說,孩子能看書就非常了不起,能看厚書的更厲害,要是還能看一整套兩百多萬字的歷史書,那一定算是奇跡。
我饒有興致地盯著兒子問:“《明朝那些事兒》是哪里吸引到你了?”
他眼睛里閃著光,很認真的說:“別的書我總是看不太懂,但是當年明月的書不一樣,他不僅把事情講得很明白,還很幽默吸引人,我喜歡看這樣的書。”
我趕緊把家里其他幾本中外名家的書拿過來,讓兒子挑選,他翻了一會又放下,不置可否。
我提議,要不然再把《明朝那些事兒》第一本重新看一遍。他說:“可是我想看新的,還要等半個月才能回老家嗎?”
我說是啊,下次多拿幾本回來。小朋友無可奈何,繼續(xù)去書架上找書。
《明朝那些事兒》孩子已經(jīng)看完兩本,剩下幾本書都在老家,要等五一假期回去才能拿書。
不論孩子是真的愛上閱讀,還是一時興起的,此刻我心里特別安慰。
以前,我老是頭疼孩子不愛閱讀,語文成績不理想,其實是做父母的自己心太急,過度焦慮了。
說起來,我自己也是到初中時才瘋狂愛上閱讀,而他現(xiàn)在才小學。
焦慮像一種無意識的病毒,總能在整個社會快速傳播,沒幾個人能幸免。
我想,不是孩子不讀書,實在是需要一個契機,或者是孩子的理解力沒到,或者是沒遇到那本能讓他愛不釋手的書作為引子。
中國的歷史本來就魅力無窮,再加上作家詼諧幽默的大白話,和通透的敘事邏輯,例如《明朝那些事兒》這類書籍,讓孩子喜歡閱讀并不難。
養(yǎng)娃真跟種花似的 ,你天天盯著看著,它不長,偶爾撒手不管,又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竟然開花了。
教養(yǎng)孩子急不得,把水滿上,再等柴火慢慢干,等到了燃點,自然會燒出滿天霞光。就像山里的毛竹,前三年只長幾個厘米,后面一月躥出幾層樓。
有的驚蟄響雷,有的冬至生陽,靜待花開,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節(jié)奏。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