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訶額倫街道營盤壕社區的網格員杜海霞打開手機上的“根數據庫”APP,系統自動推送了一條提醒:“轄區78歲的獨居老人任桂蓮本月健康隨訪待完成。”她立刻撥通電話:“任阿姨,今天社區醫生上門給您量血壓,方便嗎?”電話那頭傳來老人爽朗的笑聲:“方便!你們上午十點左右過來吧,麻煩你們一直惦記著我!”
這一幕,正是鄂爾多斯東勝區以數字化改革撬動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生動縮影。近年來,該區以黨建為引領,構建全域覆蓋、動態更新的“根數據庫”體系,推動基層治理從“人海戰術”向“智慧治理”躍升,讓數據多跑路、干部少跑腿、群眾得實惠。
數據筑基:從“紙質臺賬”到“智慧大腦”
“過去摸排居民信息,得抱著一摞表格挨家挨戶跑,回來還要熬夜錄入,一個數據變動就得重新整理,費時又容易出錯。”談起變化,東勝區訶額倫街道營盤壕社區書記趙浩宇感慨萬千。如今,社區工作人員只需輕點鼠標,轄區1385名居民的家庭結構、就業情況、服務需求等數據便清晰呈現。
這一轉變源于東勝區打造的“人、房、事、物、情”五維根數據庫。通過整合公安、民政、社保等12個部門數據,構建起統一標準的“數據池”,并開發智能校驗功能,確保信息準確率動態保持在100%。據統計,系統運行后,基層重復填報工作量減少85%,網格員人均日處理事務效率提升3倍。
在東勝區訶額倫街道黨群服務中心中心,巨大的電子屏上實時跳動著各類數據指標。“你看,藍色代表正常,紅色預警提示需緊急介入。”中心副主任李海霞指著屏幕介紹,“小區獨居老人近期未來認證的人員較多,通知網格員及時上門查看。”
精準服務:從“大水漫灌”到“按需滴灌”
“失業后正發愁呢,社區就打來電話推薦免費技能培訓!”居民趙海峰通過根數據庫的“精準匹配”功能,順利考取電工證并入職本地企業。這樣的案例在東勝區已成常態。
依托大數據分析,該區建立“紅橙黃藍”四級預警機制,對12類重點人群實施標簽化管理。例如,系統篩查出適齡青年后,自動推送征兵政策;識別出孕產婦群體,即刻聯動衛健部門發放補貼。截至目前,已開展精準服務100次,惠及群眾1000余人次。
在東勝區訶額倫街道賽罕社區,一場針對老年人的智能手機培訓課熱鬧非凡。“多虧網格員小張上門教我網上購物,現在買菜看病掛號都能用手機搞定!”72歲的劉大爺舉起手機向筆者展示。社區書記白亮說:“過去搞活動常‘冷場’,現在通過數據分析按需‘派單’,場場爆滿。”
長效運維:從“人工巡查”到“AI賦能”
如何確保海量數據“鮮活可用”?東勝區創新構建“1+3+N”運維體系:以社區數據中臺為核心,通過網格員巡查、居民自主申報、部門協同核驗三大渠道動態更新,并開發黨建、社保、安監等N個場景應用模塊。
“消防通道堆放雜物,請立即處理!”東勝區訶額倫街道網格員高瑞巡查時發現隱患,隨即拍照上傳。5分鐘后,物業人員趕到現場清理,全程處置時間較以往縮短83%。截至目前,系統已歸集問題處置記錄325條,實現“發現-交辦-反饋”閉環管理。
更令人驚喜的是,數據庫近日接入“暖城Deepseek”AI系統。“以前遇到政策難題不知道該怎么找文件,現在直接問AI!”社區工作人員演示道。隨著語音提問“退役軍人優待證如何辦理”,屏幕即刻彈出辦理流程和所需材料,還能自動生成通知文稿。
未來展望:從“治理”到“智理”
在東勝區,“變”是高頻詞:干部從“表哥表姐”變身為“服務管家”,群眾從“跑斷腿”到“動動手指”,治理從“被動應對”到“未訴先辦”。這場以人民為中心的數字化變革啟示我們:唯有將技術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才能讓城市更聰明、生活更溫暖。
東勝區訶額倫街道屈主任向筆者描繪藍圖:“下一步東勝區將拓展智慧養老、數字商圈等新場景,探索‘新時代社區’建設,讓居民刷臉就能辦成事。”窗外,春光正好。社區廣場上,老人們跟著智能音響跳起安代舞;訶額倫街道黨群服務中心里,年輕人通過VR設備沉浸式學習黨史……一幅科技與人文交融的基層治理新畫卷正徐徐展開。(屈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