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新中國舉行了歷史上的首次授銜儀式,共授予開國將帥一千余人。除授銜外,還對我軍在紅軍時期、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革命戰爭的有功人員,授予不同等級的八一勛章、獨立自由勛章和解放勛章。
眾所周知,在新中國首次大授銜期間,同時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的基本都是開國將帥,但其中有一人卻比較特殊,他當時僅被授予大校軍銜,卻榮獲了三枚一級勛章。此人就是原湖北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羅厚福將軍。
那么,他有什么故事呢?為何同時榮獲三枚一級勛章的羅厚福,1955年時僅被授予大校軍銜呢?
說起羅厚福將軍,可能很多讀者會感到比較陌生,但在我軍歷史上,此人卻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人物,他的人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羅厚福,湖北黃安人,1909年6月出生。眾所周知,湖北黃安是著名的“將軍縣”,從這里走出的開國將軍就多達70多名;此外,這里還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域,因此后來還被改名為“紅安”。
羅厚福就生長在這片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土地上,自幼深受先進的革命思想的影響。于是,1929年,還不滿20歲的羅厚福便與同鄉一起成立了赤衛隊,并任隊長。第二年,自知獨木難成林的羅厚福,毅然率領赤衛隊加入中國工農紅軍,他也于同年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不久被任命為連長。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羅厚福將軍曾多次出生入死,沖鋒陷陣,屢立戰功,深受部隊領導的賞識和器重,其職位也是一升再升,先后擔任過紅二十八軍營政治委員、河南光山縣縣委書記、鄂東北道委第三路游擊師師長等職。
然而,讓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就是這樣一位功勛卓著的紅軍將領,卻差點冤死在了1935年的“肅反”擴大化的屠刀之下。
頗具戲劇性的是,就在羅厚福被押往刑場途中,一伙敵人突然殺了出來,但羅厚福并未趁亂“逃跑”,反而要求帶人殺退敵人后再趕赴刑場。負責押解的戰士見情況緊急,只得照辦。一松開繩索,羅厚福便帶領戰士對敵人展開了反擊,不一會兒,這伙敵人就被殲滅殆盡,而羅厚福也因退敵有功,幸免一死。
然而盡管如此,羅厚福還是被開除了軍籍,最后被“貶”去做了一名挑夫。在此期間,有人曾建議他去找大部隊,也有個別人勸他另謀前途,但都被他拒絕了,他堅定地說道:黨要我們堅持大別山的斗爭,無論怎么樣我都不能走……死,我也要死在大別山。
羅厚福將軍此等精神,實在是令人敬佩。也難怪將軍的老上級李先念同志每當提起他時都贊不絕口:
“羅厚福同志曾長期在大別山獨立堅持斗爭,在遠離主力部隊的情況下,他服從大局,聽從指揮,高舉紅旗,英勇戰斗,在大別山地區人民中間享有很高的聲譽。”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羅厚福將軍一直頑強堅持戰斗在大別山,期間參加過鄂豫皖根據地一至五次反“圍剿”作戰和三年艱苦卓絕的南方游擊戰爭,為鞏固和發展鄂豫皖根據地做出了不可磨滅之貢獻。
抗日戰爭爆發后,羅厚福在大別山繼續堅持斗爭,先后擔任過新四軍獨立游擊支隊第六大隊大隊長、新四軍鄂豫挺進縱隊第一團團長、新四軍第五師第十四旅旅長等職。在此期間,他率領部隊堅持與日偽軍、頑固派作戰,積小勝為大勝,一直到抗戰勝利。
1945年抗戰勝利后,國共兩黨簽訂了著名的《雙十協定》,全國人民期盼已久的和平幸福的生活即將到來。然而,就在全國人民為此而歡呼雀躍的時候,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卻在暗中調兵遣將,伺機侵占我解放區。
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悍然撕毀協定,調集重兵向我中原解放區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解放戰爭由此拉開序幕。
事實上,在“中原突圍戰役”前期,我黨就已經察覺到了國民黨反動當局的一系列不軌行為,于是便提前做了部署,比如命令時任江漢軍區副司令員羅厚福率部在原地吸引敵人,以掩護主力部隊的撤退。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羅厚福率部完成了牽制敵軍的任務,并成功突圍出去后,他又突然接到上級的命令,讓其立即率部回頭接應南路突圍的主力部隊。
敵人重兵圍困,能成功突圍出來本就不易,現在又要主動跳進敵人的包圍圈,這無疑是“自尋死路”。為此,有些同志想不通,覺得自己不是主力部隊,只配為主力部隊掃清障礙。羅厚福將軍脾氣很大,若是平時,他早就發火了,但這次他克制住了,并耐心地為戰士們解釋: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我羅厚福堅決服從黨中央的命令。我們共產黨的軍隊不能像國民黨的軍隊,不能見死不救……
在他的真誠勸導下,戰士們迅速調整心態,并立刻調轉馬頭,策應南路主力部隊突圍。而后,江漢軍區與南路突圍主力會合組建鄂西北軍區,羅厚福任副司令員。
從1946年冬主力部隊突圍離開后,羅厚福便奉命率領少數部隊留在鄂西北,創建新的根據地與堅持中原敵后游擊戰爭。在此期間,他曾指揮了著名的摩天嶺戰斗,接連打退數倍于己敵人的三次進攻,致使敵人損兵折將。
在這之后,敵人又集結重兵圍剿羅厚福部,結果均以失敗告終。為此,奉命進剿我鄂西北根據地的敵人十分惶恐,不得不電告南京:“羅厚福部隊行動十分猖獗,國軍連連受挫,損失慘重……”
然而,敵軍的攻勢還是太猛烈了,在敵我兵力、裝備極大懸殊的情況下,這里始終不是久留之地。為此,一些同志主張撤出去,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這一次,羅厚福又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說:堅持鄂西北是黨交給我們的戰略任務,沒有黨的指示,我們絕不能撤離。我們在內線多吸引一些敵人,就能給主力部隊減輕很大的負擔……
就這樣,羅厚福一直率部在大別山堅持斗爭,直到“劉鄧大軍”的到來。而當劉鄧首長見到他時,還忍不住夸贊道:大別山紅旗不倒,槍聲不斷,你羅厚福是有很大功勞的。
對于首長的夸贊,羅厚福顯得有些害羞,半天才擠出一句話:比起那些犧牲的戰友,我還是要幸福得多!
就這樣,羅厚福在劉鄧首長的指揮下,繼續堅持內線作戰,不僅策應主力部隊轉出大別山,還參加了包括淮海戰役在內的一系列的戰役、戰斗,為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新中國成立后,羅厚福歷任湖北軍區副參謀長、軍區干部部部長等職,并于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事實上,對于羅厚福的授銜問題,一直以來都存在著不小的爭議。有人說,他在紅軍時期就是師長,按照其資歷和戰功,最低也能授予個少將軍銜,畢竟他曾經的老部下林維先,當年就被授予了中將軍銜。可為何他僅僅只得了個大校呢?
對此,比較流行的說法有三種:
其一,他曾在革命戰爭年代出面保過一位對革命有過貢獻的保長。按理說將軍這樣做也無可厚非,但怎料后來這名保長被認定為有罪,所以他自然也就受到了牽連;
其二,他曾利用手中的權力,幫助自己的岳父販賣過煙土;
其三,1951年,羅厚福在擔任孝感軍分區司令員期間,由于不忍心見到官兵們缺吃少穿,過著艱苦的生活,于是便帶頭創辦了一個卷煙廠。因經營得當,卷煙廠效益不錯,官兵們的生活也因此得到了改善。盡管這是特殊時期采取的特殊辦法,但在當時的情況下了,他這樣做無疑是違反部隊紀律的,于是上級便將他從正軍級降為了正師級。而按照他的職級,在1955年大授銜期間,自然不足以授予少將軍銜,而僅為大校軍銜了。
對于這一處分,直到1957年后才被撤銷,正因如此,在1959年后,他的職務迎來了新的變化,任湖北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
對于以上三個說法,文史君曾查閱過大量的史料,發現除了第三個說法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外,其余兩種說法都不太靠譜。當然,對于第三種說法,文史君也不敢絕對保證它的真實性,只是所查閱的資料中基本都出現過這一說法而已。
相較于這些說法而言,文史君反而比較確定的是,羅厚福將軍之所以沒有被授予將銜,其根本原因還是組織上綜合考慮的結果。
因為在首次授銜期間,對于軍銜的評定,考量是多方面的,除了資歷、戰功外,還要看人選的現任職務和軍隊職級,當然也要充分考量其歷史貢獻和現實情況。羅厚福被授予大校軍銜,并非其資歷不夠、戰功不多,或許只是因為現實情況而已,在當時并不滿足授予少將軍銜的條件,畢竟在1961年后,他還是被晉升為了少將軍銜。
盡管僅被授予了大校軍銜,但羅厚福將軍卻始終不以為然,內心更是平靜如水,他常說:黨教育了我,人民養活了我,離開了組織和人民,哪有我羅厚福喲!
他的老首長李先念還曾這樣夸他:“羅厚福同志是一個沒有摻假的農民,是一個模范的共產黨員。”
與他的老部下林維先不同的是,羅厚福后面的處境并不太樂觀,在特殊時期,他也曾一度受到沖擊,后于1975年5月11日去世,享年66歲。而林維先曾先后擔任過南京軍區副司令員、武漢軍區副司令員,還是連續兩屆國防委員會委員,后于1985年7月28日逝世,享年73歲。
羅厚福將軍去世后,其骨灰被安放在了家鄉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
參考文獻:
1. 《羅厚福將軍二三事》.中華將星.楊輝田
2. 人民解放軍首次授銜縱橫談.軍事史林.張暉
3. 熱血殊勛——共和國一級勛章紀事.軍事歷史.王忠東
4. 湯少云主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百科部編.開國將帥.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