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正醞釀國家生態環境標準《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以規范和指導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環評,促進城市交通系統化、高效化、綠色化發展。
第一財經記者從生態環境部了解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征求意見稿)》15日起開始征求有關方面意見。
業內專家表示,該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的出臺,將對環評、勘察設計、交通規劃、交通道路工程等領域都產生影響。
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作為空間規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環境管理,開展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并與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的對接,可以進一步強化規劃權威,彌補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編制過程中的不足。
目前,我國已經頒布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總綱》對專項規劃環評的指導作用有限。近年來,我國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涉及運輸方式多樣,運輸活動水平和運輸組織復雜,已有的單項交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尚不能完全涵蓋綜合交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內容,導致環評成果難以有效指導規劃方案的優化和實施。
交通領域作為第三大二氧化碳排放源,是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重要發力點。攝影/章軻
目前,地方以各種形式開展城市交通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但多地此類環評文件對溫室氣體排放考慮相對較少,未能充分體現低碳發展和綠色交通的理念。
上述征求意見稿提出,結合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內容特點,進一步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以交通建設空間管制、交通污染物排放削減、交通資源能源節約集約利用等方面為抓手,強化環境保護對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的剛性約束。突出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生態環境影響特征。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包括環境質量指標(大氣環境、聲環境及水環境)、生態保護指標(生態格局、生態服務、生態敏感區)、環境管理(風險防控、綠色低碳、數字智能)和資源利用(土地資源、綠地資源)等指標。編制組表示,在實際評價過程中可根據評價區環境影響特征適當刪減或補增。
交通領域作為第三大二氧化碳排放源,是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重要發力點。征求意見稿提出,通過優先綠色交通空間資源配置、提升公交服務品質標準、提高綠色交通分擔率、管控個體機動車交通需求等推動交通綠色低碳發展,形成低能耗、低排放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
編制組建議,各地應推進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研究,針對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在重點要素和重點區域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技術難點開展實踐探索,提高評價在支持城市綠色高質量發展方面的作用。環境影響評價單位應嚴格按照導則要求,為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的編制與審查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