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的游戲產業正在經歷一場靜默的革命。
從《原神》登頂多國暢銷榜,到《黑神話:悟空》以東方美學震撼全球玩家,中國開發者逐漸擺脫“模仿者”標簽,轉而以獨特的內容創意和技術實力重構國際市場格局。
圖源來自漫威爭鋒官方
而今,網易攜《漫威爭鋒》強勢入場,僅用12天斬獲2000萬玩家,創下國產漫威游戲的里程碑。這背后,不僅是單一產品的成功,更是中國游戲產業歷經20年技術積累與全球化試錯后的厚積薄發。
網易破局重構,《漫威爭鋒》橫空出世
《漫威爭鋒》是一款由漫威IP正版授權,網易自主研發的超級英雄PVP團隊射擊游戲。在游戲里,玩家能夠親自操控美隊、綠巨人、鋼鐵俠等漫威宇宙中的超級英雄,組建一支全明星戰隊。
SteamDB數據顯示,《漫威爭鋒》上線僅12天,玩家總數便突破了2000萬,在線人數峰值一度超過44萬。游戲還一舉登頂Steam銷量榜TOP1,取得全球最熱玩TOP2的佳績。
在收入方面,據估算,該游戲首月海外收入接近1億美元。在各大游戲平臺,Steam平臺首月收入預計超過4億元人民幣,PS平臺約為2億元,Xbox平臺保守估計為2000萬元。全球首月累計總收入預估將達到約10億元人民幣。
對比索尼旗下的《漫威蜘蛛俠:邁爾斯?莫拉萊斯》(首周銷量330萬份),其開發成本為1.56億美元,而《漫威蜘蛛俠2》的成本更是高達3.15億美元。
對比之下,《漫威爭鋒》的爆發絕非偶然。其以更低成本實現更高用戶覆蓋,也源于其對技術框架與玩法設計的顛覆性創新。
技術層面,游戲采用虛幻5引擎實現電影級場景破壞系統,建筑可動態損毀,掩體隨戰斗進程變化,甚至空中掩體的形態直接影響戰術選擇。
而網易美術團隊獨創的“漫畫粒子渲染技術”,在保證低配置設備流暢運行的同時,實現了動態光影與手繪風格的融合。這一方案顯著降低了高性能硬件的依賴性,覆蓋更廣泛的用戶群體。
玩法層面,開發團隊摒棄了傳統英雄射擊游戲的模板化設計。《漫威爭鋒》也減少了暴雪式“教你玩游戲”的態度。幾乎每個英雄的技能組和行動模組都是單獨且量身定制的,不同的英雄操作手感幾乎就是不同的游戲。
這一系列突破背后,是網易對“服務型游戲”商業模式的精準把控,通過免費游玩+角色皮膚、賽季通行證等微交易模式,既降低門檻吸引用戶,又通過高頻更新維持長期收入。
長線運營的“生死關”與行業啟示
若說首月數據是網易“技術力+IP運營”的勝利,那么后續的長線運營則是一場更為復雜的全球化博弈。
從《漫威爭鋒》當前的玩家留存率波動中,我們得以窺見中國游戲出海的下半場挑戰:如何在多文明語境下平衡本地化需求與IP一致性?如何通過持續創新對抗玩家的審美疲勞?
這些問題不僅關乎一款游戲的生死,更將為中國游戲行業從“爆款制造”轉向“生態構建”提供關鍵啟示。
盡管開局火爆,《漫威爭鋒》上線兩個月后Steam日均玩家數下降25%,峰值從64萬跌至21萬。而且,游戲首個賽季尚未結束,Steam日峰值在線人數就已經跌去了三分之二。
SteamCharts的數據顯示,2025年2月《漫威爭鋒》的平均玩家數為22.8萬,較1月份的30.6萬下降了25.51%。
盡管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游戲熱度從發布高峰回落到相對穩定水平本是行業常態,這是其一;《漫威爭鋒》正處于賽季更替階段(4月中旬更新第二賽季),用戶活躍度下降符合服務型游戲的季節性規律,這是其二。
但這一整體趨勢與《守望先鋒》早期軌跡相似,同時也暴露出團隊競技游戲的通病——匹配機制失衡、極端化對局體驗(碾壓或被碾壓)導致玩家流失。
其次,網易需警惕重蹈《哈利波特:魔法覺醒》的覆轍。該游戲因未能解決中外玩家需求差異,導致海外市場后勁不足。對此,《漫威爭鋒》可以推出區域化版本,例如為中東市場定制角色服裝、為歐美市場增加劇情模式。
此外,網易與暴雪的齟齬也在逐漸彌合,隨著暴雪的回歸,網易游戲在運營策略和內容規劃上也更為靈活,其與暴雪的合作經驗為其提供了關鍵的運營參考。
而《漫威爭鋒》的案例也揭示了中國游戲出海的三大核心。一是技術沉淀。平衡畫質與優化,覆蓋全球硬件差異;二是文化兼容。以國際IP為載體,注入本土創新;三是生態構建。通過電競、UGC和社群運營延長生命周期。
不得不說,《漫威爭鋒》的爆火與沉淀,既是服務型游戲周期性規律的體現,也暴露出匹配機制失衡、文化適配不足等深層挑戰。但其能否帶領中國游戲真正跨越“爆款短命”的魔咒,仍需時間檢驗。
中國游戲的全球化敘事
若將《漫威爭鋒》的階段性成敗置于更宏大的語境下,其意義已超越單一產品的市場表現,直指中國游戲全球化的核心命題——當技術力與文化兼容性成為出海標配,如何進一步構建具有“中國底色”的全球化敘事?
而《漫威爭鋒》的成功出圈正在打破西方敘事的“反向輸出”,也標志著中國游戲從“文化輸入”轉向“文化融合”。
例如,游戲中融合K-pop元素的角色“露娜·雪諾”吸引了全球年輕玩家,而南亞裔英雄卡瑪拉·汗(驚奇女士)的加入,則展現了對多樣性敘事的深刻理解。這種策略不僅贏得海外玩家認可,更引發西方開發者反思。
海外直播Twitch平臺23萬實時觀看人數、Steam社區高達80%的好評率,凸顯《漫威爭鋒》的社交傳播力。網易通過電競賽事(如諸界之戰)和UGC內容扶持,將游戲轉化為“社交貨幣”,形成“觀看-討論-參與”的閉環,達成直播與社群的裂變效應。
而且,對比《哈利波特:魔法覺醒》的海外運營教訓,《漫威爭鋒》更注重本地化社群運營,例如在Discord建立多語言頻道,直接對接玩家反饋。
更有不少人指出《漫威爭鋒》“重新定義了團隊射擊游戲”,而《GameRant》將其列為“2024年十大多人游戲之一”。這種認可的背后,是中國游戲行業從“代工”到“原創”的產業升級,也意味著“中國式創新”獲得了全球認可。
圖源來自黑神話官方
從《黑神話:悟空》以東方神話震撼西方玩家,到《漫威爭鋒》用西方IP反向輸出“中國式創新”,中國游戲正從“借船出海”轉向“造船遠航”。
這一過程中,中國游戲的探索不再僅僅關乎于商業回報,更是在全球游戲話語權爭奪中,為中國開辟了一條“以彼之IP,塑我之敘事”的獨特路徑。
《漫威爭鋒》的階段性勝利,本質上是技術革命、戰略耐心與文化自覺共同作用的結果。它昭示著中國游戲產業已跨越“人口紅利”與“資本堆砌”的初級階段,開始在全球價值鏈中爭奪定義權。
當中國開發者開始用世界語言講述普世故事,真正的文化輸出才剛剛開始。這條路注定伴隨挑戰,但從《黑神話》到《漫威爭鋒》,我們已看見曙光。
作者:江河有堤
來源:港股研究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