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被稱為“世界頭號致殘殺手”。該怎么預防和治療呢?
骨關節炎是什么?
關節炎泛指發生在人體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由炎癥、感染、退化、創傷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炎性疾病,可分為數十種。
其中骨性關節炎最為常見,據統計我國50歲以上人群中半數患骨關節炎,65歲以上人群中90%女性和80%男性患骨關節炎。
俗話說:“人老腿先老,腿老在關節”。“腿老”也就是關節的退化病變,關節炎也被稱為“老年性關節炎”,多發生于50-6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作為一種退行性骨關節病,骨關節炎可以影響任何活動的關節,最常發生于膝關節、髖關節和手部,常表現為關節的紅、腫、熱、痛、功能障礙及關節畸形,嚴重者導致關節殘疾,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主要癥狀
1.關節疼痛:初起疼痛為發作性,后為持續性,勞累與夜間疼痛較重,上下樓梯時明顯,膝關節活動時疼痛明顯,氣候變化加重,反復纏綿不愈。
2.關節活動受限:膝關節主動活動受限,跑跳蹲跪均受不同程度的限制。關節活動時可有彈響或摩擦聲。
3.關節腫脹:部分患者出現關節腫脹,中后期腫脹明顯,嚴重者可見肌肉萎縮,關節畸形。
4.關節僵硬:特別是在晨起或長時間不活動后,關節會感到僵硬,活動后逐漸緩解。
中醫治療關節炎的方法
中醫理論認為,膝骨關節炎屬于“骨痹”“痹病”等范疇,認為氣血虧虛、營衛不和、肝腎虧虛、脾胃虛損是其主要致病的內因,風寒、濕熱、勞損、外傷是其致病的外在條件。
新加坡貢方堂TCM疼痛科專家丘保潤表示,經絡氣血瘀結,痰瘀互結是本病的主要病機。
急性期膝關節腫痛較甚者宜臥床休息,膝關節制動,避免超負荷的活動與勞動,減輕膝關節的負擔。發作期減輕受累關節的負荷,可使用手杖、助步器等協助活動。
中藥內服:
膝骨關節炎可分為四種證型:寒濕痹證、風濕熱痹證、瘀血痹阻證、肝腎虧虛證,治療時當辨證施治,根據不同證型選取合適方藥,對癥下藥。
中藥外敷:
新傷祛瘀散、陳傷舒筋散、雙柏散等中藥外敷。
中醫外治:
1、針刺:針刺可促進關節軟骨細胞增殖,抑制軟骨細胞凋亡,對軟骨修復有一定促進作用。且針刺具有抗炎鎮痛作用,并能有效調節炎性關節的局部細胞通信網絡,從而調控關節炎性反應。
2、推拿:推拿手法可促進膝關節局部組織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促進關節腔內組織的修復,松解粘連關節,恢復膝關節內在力學平衡,從而達到鎮痛與恢復膝關節功能的目的。
3、艾灸:包括溫針灸、艾箱灸、熱敏灸、雷火灸等。灸法改善局部皮膚組織溫度,增強細胞和血液的代謝能力,促進局部炎性組織水腫、粘連、滲出、血腫和其他病理產物的消散和吸收。
4、火針:主要機制在于利用火的溫熱作用和針的刺激作用,來增強人體的陽氣,調節臟腑功能,驅散寒濕,疏通經絡,從而緩解關節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度。
醫案
患者,女,46歲,反復雙膝疼痛半年就診。
主訴:患者半年前開始出現雙膝關節疼痛不適,上下樓梯及深蹲時疼痛明顯,自覺雙膝冰冷感,喜熱怕冷,在外院予以消炎鎮痛、營養軟骨,配合理療,效果欠佳。
西醫診斷:雙膝骨性關節炎。
中醫診斷:膝痹(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寒凝經脈)。
治法:補益肝腎,祛風通絡,散寒止痛。
處方:杜仲15g,巴戟天15g,制附子(先煎)15g,菟絲子10g,白芍15g,僵蠶15g,川芎10g,當歸10g,酒烏梢蛇10g,炙甘草5g。共7劑,日1劑,水煎服。
復診:經治療約2周后患者雙膝疼痛及冰冷感明顯好轉,上下階梯仍有少許酸痛,囑咐糾正不良姿勢及生活習慣,盡量避免上下樓梯、爬山等活動,避免屈膝負重,每天加強股四頭肌功能鍛煉,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免責聲明:本文旨在傳播中醫診治思路,不作為用藥指導。具體用藥請在醫師指導下辨證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