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4月15日電(記者李云平)眼下,內蒙古的廣袤田野尚未鋪滿新綠,地處黃河“幾字彎”頂端的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勝豐鎮上,設施農業園區種植的燈籠紅香瓜已陸續上市。最高每斤60元的“身價”,讓香瓜成為“金瓜”,帶動廣大種植戶增收致富。
五原縣勝豐鎮種植戶采摘燈籠紅香瓜。新華社發(王姝 攝)
走進香瓜種植戶張美珍家的溫室大棚,溫暖濕潤的空氣裹挾著濃郁的香氣撲面而來,陽光透過大棚薄膜照射在一人多高的瓜秧上,一個個色澤油亮、青綠飽滿的燈籠紅香瓜垂掛在葉蔓間,剛剛采摘下來的香瓜整齊擺放在紙箱內。
張美珍一邊采摘香瓜一邊說:“這些摘下來的香瓜早已被老客戶預訂,現有的香瓜供不應求。1個大棚占地1畝,種了2500株瓜苗,經過嚴格篩選,去除裂果等瑕疵品后,能收獲1500斤精選香瓜,每斤能賣到30元至60元,年收入能穩定在5萬元以上。”
張美珍共有7個溫室大棚,采用全年分批種植模式,實現香瓜分批上市。張美珍說:“我們種植設施香瓜,每年在11月份育苗,從次年3月底開始上市,一直能賣到9月份,基本實現均勻生產,可以有效保證香瓜品質和種植效益。”
為種出高品質的香瓜,張美珍和丈夫多次向專家學習香瓜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控方法。張美珍說:“我們從育苗到采摘香瓜,全程都有農技人員指導,幫助我們及時利用綠色防控技術,降低病蟲害發生率,提升口感與品質。”
五原縣勝豐鎮種植戶采摘的燈籠紅香瓜。新華社發(王姝 攝)
與張美珍一樣,香瓜種植戶胡三一家過去以種大田為生,每年純收入三四萬元,現在他家種了2畝溫室香瓜,每年純收入總計達10萬元以上,香瓜收入占了全家總收入超過七成。他說:“政府不僅給我們新建的高標準溫室大棚每畝補貼2萬元,還免費安排農技人員指導、推廣應用育苗移栽技術,從而實現香瓜種植風險小、收益高。”
據介紹,五原縣燈籠紅香瓜的種植歷史已有70多年,2014年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位于河套平原的五原縣土壤肥沃,黃河水灌溉,加上充足的光照和較大的晝夜溫差,造就了燈籠紅香瓜皮薄肉厚、香甜多汁的獨特口感。五原縣農牧和科技局局長付志強說,為防止香瓜種植業出現“一哄而上,瓜賤傷農”的情況,五原縣將香瓜作為“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特色設施農產品,推動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統一種植模式,統一銷售渠道,不斷提高香瓜種植效益。
五原縣勝豐鎮設施農業園區。新華社發(王姝 攝)
目前,五原縣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推廣燈籠紅香瓜等特色農產品綠色種植技術。勝豐鎮黨委書記李懷亮告訴記者,該鎮新豐村已被認定為內蒙古自治區無公害農產品產地,并在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備案,為香瓜貼上“綠色身份證”。
胡三說,自己生產的香瓜不僅通過批發商銷售,還在線上平臺熱銷。憑借獨特的地理優勢、嚴格的品質管控和創新的產業模式,紅香瓜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金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