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4月13日,由國家衛生健康委能力建設和繼續教育中心、瓊海博鰲基層衛生健康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2025“領航計劃 惰淋規范”全國啟動會暨中國血液病專科聯盟中國惰性淋巴瘤協作組(以下簡稱“惰淋協作組”)成立大會在重慶順利召開。
與會嘉賓合影(主辦方供圖)
借此大會之際,在中國抗癌協會(CACA)整合血液腫瘤委員會、CACA血液腫瘤整合康復專業委員會的指導下,中國血液病專科聯盟惰性淋巴瘤協作組正式成立。秉持推動中國血液學同質化發展和整體提升的宗旨,惰淋協作組致力于將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至基層,并且積極構建中國惰性淋巴瘤科研協作創新體系,打造以臨床為基石、科研為核心的復合型協作組和區域性學科建設,全面提升中國惰性淋巴瘤診療規范能力。同時,協作組將積極整合各方資源參與國際交流,推動中國的規范化診療標準走向全球,提升我國在惰性淋巴瘤領域的國際影響力與學術地位,集結行業各方之力,共同支持“健康中國2030”目標實現。
惰性淋巴瘤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淋巴瘤,約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46%,具有起病隱匿、進展緩慢,分型復雜、診斷困難、無法治愈且易復發等疾病特點,多數患者在首診時已經處于疾病晚期。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增惰性淋巴瘤病例約為4.8萬例,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惰性淋巴瘤的發病率仍在不斷增長。
江蘇省人民醫院淋巴瘤中心主任李建勇教授表示,作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重要亞型,惰性淋巴瘤的分類涵蓋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濾泡性淋巴瘤、邊緣區淋巴瘤等二十余種亞型,且各亞型的臨床表現相似,組織形態學相似,為疾病診斷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同時,我國惰性淋巴瘤患者接受規范化診療的情況也并不理想,仍然存在誤診率高、治療及隨訪依從性差等現象仍然是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首席顧問專家邱錄貴教授表示,惰性淋巴瘤兼顧慢病和腫瘤兩個特征,因此患者的預后和疾病全程管理尤為重要。近年來,分子靶向藥物已經逐步改變了惰性淋巴瘤的治療模式,以澤布替尼為代表的BTK抑制劑顯著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創新治療方案的不斷涌現,惰性淋巴瘤患者對長期生存的期望不斷提升,也對惰性淋巴瘤臨床的規范化診療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從醫護端入手,加強精準治療、合理用藥、規律隨訪的全病程規范化管理。這樣的努力,最終將會體現在患者的每一次就診體驗和長期管理效果中,幫助惰淋患者獲得更穩定的生存和生活質量。
為加快推進中國惰性淋巴瘤基層腫瘤防治管理的系統化、標準化、同質化發展,惰淋協作組匯集了全國各省市140家公立醫療機構作為成員單位共同參與,將以促進中國惰性淋巴瘤規范化分級診療為核心任務,加強醫患溝通和賦能。
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淋巴腫瘤診療中心病區主任易樹華教授認為,中國惰性淋巴瘤協作組的成立將極大有助于提升針對惰淋患者的一體化診療能力。協作組將診療、科研、患教三方面著手,全面推動基于惰淋疾病指南的標準化診療在基層落地,加快創新療法的臨床轉化,同時強化疾病診治的科普教育,賦能患者自我管理,從而構建“醫患共治”的全國性惰淋專病診療網絡,助力“健康中國2030”戰略落地。
據了解,依托于國家衛生健康委“領航計劃”項目,中國惰性淋巴瘤協作組聯合全國權威專家團隊將會在今年啟動惰性淋巴瘤規范化診療中心認證項目和中國首部惰性淋巴瘤患者關愛科普系列書籍的編撰工作。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腫瘤中心主任紀春巖教授介紹,惰淋已進入慢病化管理時代,如何提高患者對于疾病及預后的認知,加強自我管理,是全程規范診療中的重要一環。中國惰性淋巴瘤規范化診療中心認證項目將通過多種形式建立惰性淋巴瘤規范化診療路徑和惰性淋巴瘤隨訪體系,促進惰性淋巴瘤學科建設,助力惰淋患者獲得長期生存;惰淋患者關愛科普書籍將基于各亞型獨立編撰,將用“聽得懂、用得上”的語言為患者提供更精準的患教知識和服務,今年將先行啟動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和華氏巨球蛋白血癥(WM)的內容編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