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隊以126-84血洗廣東時,這場42分的屠殺不僅創造了季后賽最大分差紀錄,更將CBA評選體系的荒誕暴露無遺——常規賽豪取34勝的聯賽第二,竟在獎項評選中顆粒無收!
廣東隊本賽季包攬最佳第六人(任駿飛)、最佳教練(杜鋒)等多項大獎,其球員入選最佳陣容次數全聯盟第一。
諷刺的是,這支"獎項收割機"在季后賽首戰就遭遇隊史最慘失利,核心球員正負值全部跌破-30。
反觀山西隊,盡管常規賽高居第二,卻在最佳陣容、最佳外援等評選中全軍覆沒,堪稱CBA史上最冤"陪跑者"。
聯賽官方對山西隊的評價陷入自相矛盾:若說其靠外援,為何施韋德、泰勒均未入選最佳國際陣容?若稱其是平民球隊,又如何解釋張寧、原帥等本土球員的穩定輸出?這種"獲獎靠人情,實力靠邊站"的評選機制,讓山西主帥楊學增在賽后直言:"我們的獎杯都在球場上。"
當比賽進行到第三節7分15秒時,轉播鏡頭捕捉到杜鋒癱坐替補席的經典畫面——這位剛剛捧起最佳教練獎杯的名帥,此刻正目睹球隊落后38分。更諷刺的是,山西隊此時派上全華班陣容,用"無外援陣容"暴打"全獎項陣容",將聯賽官方的臉面按在地板上摩擦。
這已不是CBA第一次出現評選爭議。上賽季遼寧隊常規賽第一卻僅獲1個獎項,本賽季山西隊再度復制這種尷尬。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廣東隊近五年累計獲得27項個人榮譽,期間最好成績僅為一次總決賽亞軍。這種"強者無獎,弱旅豐收"的怪象,暴露出評選標準嚴重脫離競技本質。
這場42分的屠殺,與其說是山西對廣東的勝利,不如說是實力對人情的審判。當獎杯不能反映真實水平時,球場就會變成最公正的評委。
此刻CBA聯盟辦公室的投訴熱線或已被打爆,但比球迷憤怒更值得警惕的,是聯賽公信力的持續流失。若不能盡快建立透明化、數據化的評選體系,這樣的"打臉"鬧劇還將繼續上演。畢竟在競技體育的世界里,實力從不會配合劇本表演。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