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宇琛
南陽冀廷梅案,劇情從法庭內卷到了法庭外,現在,連點贊都成了一門學問,一門帶著系統味道的學問。
我們說的,是“未審先贊”——在判決錘音落下之前,來自系統內部的點贊,已經提前為這場庭審:
定了調子。
最新的爆點,是一些攻擊被告冀廷梅及其律師的短視頻。
火力很猛,指控很高:兩千萬律師費,就能把黑社會洗白?
網絡口水戰常見,但比視頻內容本身更值得玩味的,是點贊、傳播的人很多來自:
南陽當地政法系統。
冀廷梅之子、同時也是她辯護人的法官畢祺祺,發現了其中的貓膩。
他指出,這些視頻的主要傳播推手,是一個叫梁國立的人。
這個名字,對于熟悉冀家過往的人來說,并不陌生。
畢祺祺提醒公眾,時間拉回到2024年。當時,與冀家相關的律師在石佛寺鎮進行調查取證。據稱,正是這位梁國立:
故意當眾辱罵律師,并動手損毀了律師的手機。
其后果是,被當地公安機關處以行政拘留。
十多年前因妨礙司法取證而被處罰的人,如今搖身一變,成了網絡爆料者,義憤填膺地要揭露律師行業的黑幕。這角色的轉換,本身就耐人尋味。
畢祺祺還追加了一個細節:當年梁國立等人參與的部分舉報材料,經官方核查,存在:
村民簽名造假的情況。
歷史記錄并非無瑕疵的人物,此刻卻占據了輿論的制高點。
但這還不是故事最令人意外的部分。
更關鍵的是:
南陽當地政法系統人員,也加入了點贊、轉發的行列。
其中包括此案的公訴人之一:
夏國朝副檢察長。
以及正在審理此案的:
淅川縣法院的工作人員。
這就不再是簡單的吃瓜群眾圍觀了。
當追訴犯罪的國家代表和本應中立的審判機構人員,在案件審理期間,就對攻擊被告方及其律師的虛假信息公開表示贊同時,未審先贊的輪廓便清晰地浮現出來。
南陽淅川縣法院因審理此案已引發諸多爭議。
從庭審話筒音量對比懸殊,到強行將案件拆分審理影響質證權,再到在被告人孟相峰(羈押期間死亡)忌日開庭并拒絕其律師進入,以及庭審中審判長(院長白云)對律師發言的多次打斷和庭后對提出異議的被告人采取強制措施……
如今,該院的工作人員,也出現在了這場針對被告方及其律師的庭外輿論風波中。
他們的參與,讓這場風波的性質變得更加復雜。
畢祺祺對此的回應直接而尖銳,他認為:
這是有組織、有預謀的故意抹黑。
他猜測,這些行為的目的,是在法院判決之前,試圖通過輿論影響案件走向,達到未審先判的效果。
回顧冀廷梅案,其本身就充滿了矛盾與爭議。
這位曾經的致富帶頭人、官方表彰不斷的模范人物,轉瞬之間成為涉黑頭目,家族多人涉案。
而案件推進過程中,近千名商戶否認被強迫,所謂的被害人集體聲明拒絕該身份,都讓案情顯得撲朔迷離。
畢祺祺本人,作為體制內法官,其依法為母辯護的權利也曾一度受阻,甚至:
工資卡被凍結,至今未解封。
生活全靠親友接濟。一個在職法官,落到這步田地,境遇堪稱獨特。
庭審現場的種種異常狀況,更讓外界對審判的公正性打上問號。例如辯護席話筒的音量問題,以及由上級南陽中院派員負責音響設備的操作:
技術細節背后,往往隱藏著權力運作的邏輯。
還有對律師發言的限制,對提出異議的被告人采取的強硬措施,以及將主案辯護人安排在無法清晰聽審的視頻旁聽室——那里甚至:
窗戶上裝著粗大的金屬柵欄。
這一切,都讓冀廷梅案的審理過程顯得非同尋常。
現在,戰火從庭內燒到庭外。信息戰、輿論戰的加入,特別是公檢法人員的卷入,使得這場法律博弈進入了新的維度。
畢祺祺在最新的回應里,也對視頻中的具體指控進行了反駁。
關于兩千萬律師費?他稱之為純屬造謠。
關于承諾高額回報?這也并不存在。
關于被重點提及的616事件?他說那是2009年的陳年舊事,是土地邊界糾紛引發的沖突。
他強調:
此事當年已有公安機關處理。
此次被淅川公安重新包裝,定性為聚眾斗毆罪再次立案。
當年挑起事端并被處理過的梁國立一方,在此次新案中:
毫發無傷。
打擊目標的選擇,顯得尤為精準。
面對這波輿論攻勢,畢祺祺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他不再過多寄望于體制內的健康力量,他選擇了:
正面硬剛。
已正式委托律師,收集證據,準備就這些污蔑造謠行為,提起法律訴訟。計劃中的法律工具包括:侵權名譽訴訟,以及誹謗罪的刑事自訴程序。
民事與刑事雙管齊下。這位年輕法官,已被現實徹底激活了斗志。
南陽這出大戲,劇情發展愈發引人入勝。
庭審現場,程序和物理手段被用來限制辯護空間:
庭內物理靜音。
庭審之外,信息和輿論武器被用來塑造對手形象:
庭外輿論定調。
這種立體化操作,展示了一種復雜的博弈策略。
于是,庭審在法庭內依照程序(或者說,依照某種特定版本的程序)進行,而點贊在網絡空間自由活躍。代表國家控訴的檢察官,與本應居中裁判的法院工作人員,都在用指尖表達著某種超越卷宗的態度:
法庭尚未判決,手指已經投票。
這種系統性的未審先贊,不再僅僅是關于證據采信與法律適用的爭辯,也關乎程序之外的力量,如何以一種看似輕巧、實則分量十足的方式介入其中。
當點贊可以先于判,當系統內部對一方的傾向性,能以如此公開、甚至可以說是毫不避諱的方式流露出來時,人們對最終那紙文書的期待,又會是什么形狀?它還能承載多少關于公正的想象?
而這些都展示了,當程序遭遇阻力,當事實呈現爭議時,系統是如何運轉的:
它在塑造結果,也在塑造過程本身。
至于那些法律原則,它們依然印在紙上,刻在墻上。只是在具體的操作中,其彈性與邊界,似乎正在被反復測試。
這出戲,還在演。臺上的演員,似乎越來越專注于自己的表演,無論臺下反響如何:
重要的是,戲不能停。
畢祺祺的反擊已經啟動。新的訴訟,如同投入池塘的石子,必將再次攪動南陽這潭深水。未審先贊之后,是怎樣的庭審?或者說,還會有真正的判決嗎?
新的訴訟,新的戰場,新的回合。
南陽的故事,顯然還沒到劇終的時候。
寫于2025年4月15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