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系列關于未成年人網絡使用的新狀況、新問題引發熱議。有未成年人遭遇網暴“開盒”、有的智能手表部分功能誘導沉迷、未成年人使用青少年模式的比例整體不高……這些新現象、新問題凸顯出未成年人網絡使用的復雜性與嚴峻性,迫切需要社會各界攜手填補“真空”,筑牢未成年人網絡安全防線。
數字化時代,網絡已經深度融入青少年的學習與生活。與此同時,數據泄露、網絡沉迷等風險也同步升級,成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領域的新挑戰。當前,未成年人觸網年齡進一步提前,更多低齡兒童在認知能力、風險判斷力尚未成熟時便深度介入數字世界,更易受網絡沉迷與不良內容的影響。網絡消費低齡化、長時間上網擠占睡眠時間等,均成為威脅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隱形殺手”。
與此同時,短視頻、直播、社交平臺正成為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隱匿“土壤”。例如,“開盒”現象就是近年來新型網絡暴力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標志性案例。這種利用信息技術等手段獲取他人隱私信息并在網絡發布、引發網友對被“開盒”者進行輿論譴責的侵權行為,常伴隨著惡意辱罵、騷擾甚至線下威脅。近年來,未成年人因隱私保護意識薄弱、社交平臺信息過度暴露,成為“開盒”行為的主要受害者之一。有媒體就曾報道,一名13歲的男生在游戲中因失利被隊友“開盒”,遭到陌生人的騷擾和威脅。令人痛心的是,為了“報復”,該名男生也頻繁參與各種“開盒”,對他人進行騷擾和謾罵。
這些新情況揭示了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短板。去年暑期,中央網信辦在全國范圍啟動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從嚴處置網絡平臺“毒視頻”“開盒亂象”等問題,正是對這一系列問題的靶向治理與主動回應。
除了壓實網絡平臺的責任,我們也要認識到,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用系統思維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凝聚政府、企業、學校、家庭、社會的多元合力,構建“主體協同、機制銜接、資源整合”的立體化保護格局和新型生態。越是面對新情況、新問題,越需要社會各界協同聯動,織密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防護網。
當政府的制度設計、企業的技術創新、學校的教育實踐、家庭的日常監護、社會的監督支持形成有機整體,這張防護網才能真正覆蓋未成年人觸網的每一個角落。
本文來源|中國教 育報
編輯:譚欣華
初審:羅國釗
終審:李文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