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光明網消息,3月25日,在德國柏林,新一屆德國聯邦議院成立并召開首次全體會議。新一屆德國聯邦議院25日成立并召開首次全體會議。根據慣例,新一屆聯邦議院成立后上一屆聯邦政府任期也隨之結束。德國總理朔爾茨與其他政府成員當天收到總統施泰因邁爾的解職證明。
朔爾茨(資料圖)
按照德國的制度,朔爾茨及其內閣成員將繼續履職,直到新一屆聯邦政府成立。和過去相比,2025年的德國政壇有一個非常突出的變化,那就是極右翼政治派系歷史性的崛起。在上個月的德國選舉結束后,聯盟黨拿下了聯邦議院630個席位中的208個,成為第一大政黨。緊隨其后的是德國極右翼選擇黨,拿到了152席,一躍成為德國議會中第二大政黨,這是該黨成立以來的最好成績。
德國候任總理默茨此前拋出“十年5000億歐元”的國防與基建投資計劃,預計將會顛覆德國戰后堅持的財政保守主義,被英媒《金融時報》稱為典型的“尼克松訪華時刻”。《金融時報》等媒體指出,默茨面臨的兩大課題,一個是德國陷入了經濟衰退的泥潭,一個是德國有自主防御、再次軍事崛起的“野心”,這意味著德國即將經歷二戰以來最劇烈的國家轉型。要知道,朔爾茨政府任內,德國GDP在2023年和2024年連續兩年負增長
德國國會大廈(資料圖)
德國候任總理默茨預計,與中左翼社民黨(SPD)正在進行的聯合政府談判將圍繞德國的財政問題展開艱難的討論。“最重要的是,我們現在必須討論改革和聯邦預算的潛在節省,”默茨稱。在2月份贏得議會選舉后,默茨的保守黨聯盟目前正在與社民黨進行組閣談判。他們就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基礎設施和國防財政計劃達成了協議,該計劃將于周二在德國下議院進行表決。默茨表示。“我們必須節省。我們將不得不在這個國家實施重大改革。”“真正困難的談判仍擺在我們所有人面前。”
一位資深政治人物嚴肅指出,若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民意支持率持續滑坡,則現有執政聯盟維系時日長短已無關緊要。屆時,德國民主制度本身恐將面臨系統性挑戰,甚至引發深層次的危機。針對“德國另類選擇黨”(AfD)領導人魏德爾就任德國總理的可能性,以及該可能性是否比許多人預想的要更接近現實的問題,庫比茨基回應稱:“恐怕現實情況的確如此。” 其中,克服在關鍵政策議題上的根本性分歧,將直接決定AfD能否最終組建執政聯盟并實現其政治目標。
新當選的聯邦議院議長克洛克納手握議事槌的瞬間,德國政治正經歷三重撕裂:傳統大黨基民盟與社民黨的支持率總和跌破50%警戒線,極右翼選擇黨借民生困局突破20%得票率,綠黨與自民黨在氣候政策上的路線之爭演變為街頭運動。這種政治碎片化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引發連鎖擔憂——當德國需要5個月組閣成為常態,歐盟750億歐元對烏援助計劃已被迫凍結。
德國政局動蕩,正好趕上美國政治格局重塑的時候,特朗普當總統后,可能會對德美關系造成沖擊。德國伊福經濟研究所最近的統計數據顯示,如果美國全面實施特朗普競選期間承諾的關稅政策,德國經濟可能會損失高達330億歐元,德國對美國的出口預計會下降大約15%。汽車、機械還有化工這些支柱產業會首當其沖。柏林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赫爾曼說,德國經濟現在面臨著結構性轉型的壓力,美國政策的調整只是加速這個進程。
德國汽車制造業(資料圖)
歷史似乎正在重演。2015年難民危機時,默克爾政府強行推行開放政策,同樣引發選擇黨支持率從4.7%躍升至12.6%。此次國防開支爭議中,柏林街頭再現抗議標語:“政客們住在防彈轎車里,卻要我們為戰爭買單?”這種轉變在民間引發劇烈反彈。科隆大學民調顯示,僅28%的民眾支持對烏輸送重型武器,59%認為外交談判才是出路。一位參加過1989年反核武游行的柏林市民感嘆:“我們的領導人似乎忘了,德國統一靠的不是坦克,而是推倒柏林墻的勇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