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南宋詩人戴敏筆下的枇杷,金黃飽滿,仿佛掛滿枝頭的陽光。每年四月底到五月中,正是枇杷滿街飄香的時候。這果子長得像個小燈籠,皮薄肉嫩,咬一口汁水直淌,酸甜比例拿捏得剛剛好。它不光好吃,里頭還藏著維生素C、胡蘿卜素這些營養,南方人一到這時候就惦記這口鮮。不過挑枇杷可是門技術活,稍不留神就會買到酸掉牙或者干巴巴的次品。接下來,菜衛衛給大家分享挑選枇杷的小技巧,從顏色到手感,教你避開所有坑。
第一個,看顏色和形狀
枇杷熟沒熟,顏色會“說話”。成熟的枇杷表皮是均勻的橙黃色,像熟透的杏子,表面帶著自然的麻點。要是看到青一塊黃一塊的,千萬別下手,這種通常沒熟透,多半酸得皺眉。形狀選矮胖型的,細長型的果肉少、果核大。有個簡單辦法:把果子放掌心,能穩穩“坐”住不滾動的,果肉更飽滿。
第二個,摸表皮
新鮮的枇杷表皮覆蓋著一層細密的絨毛,摸起來像桃子皮似的毛茸茸。這層絨毛可金貴了,既能保水又能防蟲。絨毛脫落或發黏的,可能存放太久。要是摸到果子光溜溜的,要么被人挑來揀去蹭掉了毛,要么就是冷庫存了好幾天。有經驗的果農說:“絨毛能掛得住露水的,才是今早剛摘的。”看果皮是否有擦傷或指甲印,運輸碰撞過的枇杷隔夜就會發黑。
第三個,看“肚臍”
把枇杷翻個底朝天,重點看底部的小凹陷。如果這里長成規整的五角星形狀,大概率是皮薄肉厚的“五星枇杷”,甜度能飆到15度以上,四川米易產的這種最多。要是底部平平或者歪七扭八,果核可能占了大半,果肉反而沒多少。記住口訣:“底部有星星,甜到心里明。”
第四個,按壓硬度
輕捏果實中部,感覺像捏新鮮番茄,帶點彈性但不會軟塌。按著硬邦邦的肯定沒熟透,酸味重。要是軟塌塌一按一個坑,可能里頭已經爛了。再教你一招:揪住果柄那里的皮輕輕一撕,要是能利索地剝開還不流汁水,這果子熟得正正好。注意別被商家的“障眼法”騙了:墊在底下的果子往往被壓軟,記得翻看上層。
第五個,聞味道和看果柄
把枇杷湊到鼻子底下深吸一口氣,熟透的會飄出淡淡的蜂蜜香。如果聞到青草味,說明沒熟透。有酒味則是過熟開始發酵。在云南蒙自,老果農挑果子時甚至不用看,光靠聞就能分出三六九等,他們說:“香得勾口水的,閉著眼買都錯不了。”果柄要選青綠色、切口整齊的,帶兩片嫩葉更新鮮。柄部發黑或干枯的,可能采摘后存放超過3天。果柄連接處有裂口的不要買,這種容易滋生細菌。有個小竅門:用指甲輕刮果柄,滲出汁水的說明剛采摘不久。
第六個,避坑指南:這些誤區讓你錯失好果
迷信大個頭:個頭賽過鴨蛋的枇杷,很可能空心或甜度不足,果核也大,肉反而薄。選雞蛋大小反的而肉厚核小更保險。
冷藏即食:枇杷怕冷,冰箱里一放容易凍傷。剛買的枇杷建議常溫放置2-3天“退酸”,甜度會提升30%,酸味會降,甜味更濃。
枇杷不同品種不同挑選
遇到青中帶黃的“早鐘六號”,要挑麻點密集的。福建的“解放鐘”個頭大,選底部五角星凹陷深的。蘇州“白玉”枇杷表皮偏白,要挑帶著褐色斑點的。套袋生長的果子表面更干凈,但記得檢查袋子是否破損,破袋的容易被蟲咬。
遇上特價囤多了也別愁:
1,剝皮去核后泡在蜂蜜里,凍成冰棍,比雪糕還健康。
2,果肉切塊和銀耳、枸杞一起燉,滋陰潤肺的糖水搞定。
3,切片曬成枇杷干,泡水喝有股獨特的果香。
記住“黃毛金皮五星底,軟硬適中蜜香氣”這十四字訣,保你今年買到的個個是精品。水果攤老板要是看你這么會挑,估計都不敢拿次貨糊弄你!最后提醒一句:枇杷季短,五月一過就得等明年,趁著新鮮趕緊多囤幾斤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