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李世民臨終托孤,卻又埋伏殺機。
他囑咐太子李治:“此人才智出眾,只恐怕你鎮不住他,若是他有異心,當殺之!”
這個深得太宗賞識又令他無法放下猜忌之心的,便是唐朝名將李勣。
戰功赫赫的將領
李勣原名徐世勣,出生于山東富豪家庭,疏財仗義,樂善好施。
隋大業十二年,天下民亂起,四方烽煙。
徐世勣看到朝廷無道,便毅然投身農民起義大潮,加入了瓦崗軍。
瓦崗軍初期兵少糧缺,靠什么打天下?
徐世勣出了個主意:直奔宋、鄭兩州的運河打劫。
短短幾個月,軍糧充足、兵源暴漲,瓦崗軍很快擴充至萬人以上。
此時,隋軍名將張須陀率兩萬隋軍圍剿瓦崗軍。
徐世勣又設計設伏,一舉全殲敵人,從此在起義軍中徹底立穩了腳跟。
此后,他又慧眼識英雄,勸翟讓奉李密為主。
不久,李密自稱魏國公,封徐世勣為“右武候大將軍”。
從瓦崗寨到歸順李唐,徐世勣一生征戰無數。
打王世充,滅竇建德,收拾劉黑闥,東平東突厥,西滅薛延陀,南征北戰,功勛顯赫。
為人處世的天才
徐世勣這人,打仗一把好手,為人處世也“段位”頗高。
李密降唐后,瓦崗軍的舊地就都落到了徐世勣手中。
此時的徐世勣,既可以選擇割地稱王,也可以帶著這么一大片土地去歸降李唐。
可徐世勣卻哪個都沒選。
眼見主人失利,自己卻拿著主人的土地去邀功逐利,徐世勣以此為恥。
他只是將所有土地、軍民的詳細資料匯編成冊,然后交到李密手中,由他來獻給李唐。
禮崩樂壞的時代,人性的光輝、高尚的品質,就是亂世中珍貴的閃光。
李淵得知此事后,對徐世勣頗為贊賞。
純臣難得,李淵不僅給徐世勣加官進爵,還特別賜他“李”姓。
自此,徐世勣成了李世勣,后為避李世民諱,又去掉了“世”字,改名李勣。
李勣很會做人,但架不住李密一直作妖。
這位老領導先反隋,又歸唐,再叛唐,最后直接被李淵送走了。
可李勣怎么辦呢?過去可都是一起混的兄弟,你李密反了,我李勣怎么洗得干凈?
就在所有人都等著看李勣怎么圓這段“黑歷史”時,李勣又有了令人意外的操作。
他上表請求李淵,準許自己安葬李密。
李淵再一次大為感動,破例開恩。
李勣就披麻戴孝,為李密辦了一場隆重的葬禮。
這么一來,李勣不僅沒被秋后算賬,反倒把這“負資產”給洗成了“忠義股”。
滿朝文武,無不贊嘆敬佩。
說是忠肝義膽、重情重義也沒錯,說是手段高明也可以。
因為李勣在為人處世這個領域,的確是個天才。
帝王權術的棋局
在李世民眼里,李勣就已經算是“功高震主”了。
太宗時刻警惕的目光,也令李勣如芒在背。
君臣二人之間的過招,時常是刀光劍影,又滴水不漏。
但說到底,李世民還是非常欣賞李勣的才能,自然也希望太子李治將來能有他輔佐。
可一個才能出眾,又懂得審時度勢的聰明人,實在無法叫人不忌憚。
更何況如今朝堂中的老臣、軍中將士,誰不服李勣?
太子文弱,又無軍功,能鎮得住他嗎?
于是臨終之前,李世民又給李勣遞去了一份忠誠測試題。
貞觀二十三年,已經病入膏肓的唐太宗,突然扔出了一道讓朝廷炸鍋的詔令:
把戰功顯赫、智勇雙全、人見人夸的英國公李勣,一腳踢去窮鄉僻壤的疊州當地方官。
滿朝文武大眼瞪小眼,就連太子都坐不住了,立馬跑到父皇面前求情。
李世民便向李治解釋道:
“李勣才智出眾,只是你對他并無恩德,恐怕不能令其懷服于你。如今我有意貶他,他若是沒有怨言,那么待你登基之后即可提拔重用他,他自然對你感恩戴德、死心塌地;若是他嘴上抱怨、腳下猶豫,那就說明他可能存有異心,你要殺了他,早除后患才好!”
如此一番話,就連李治這個“受益人”都聽得膽戰心驚。
一道貶官的詔令,竟埋伏著如此險惡的殺機!
好在李勣將得失看得很淡,又或是他早就看透了李世民的套路。
接到降職通知書,李勣面不改色心不跳,一句怨言都沒有。
他甚至連家都沒回,直接策馬奔赴新崗位了。
沒多久,太宗駕崩,李治登基,果然將李勣召回長安,任命為尚書左仆射,相當于宰相。
《資治通鑒》有這樣一句評價:
“太宗以機數御李世勣,世勣亦以機心而事君。”
可李勣若不是有這樣的“機心”,再是什么忠臣、賢臣,恐怕也難得善終。
考資料
《李勣:國之長城,義名天下》-領導文萃
《資治通鑒》-司馬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