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湖北竟陵誕生了一位才華橫溢的人物——陸鴻漸先生。他憑借著卓越的文學才華,聲名遠揚,甚至被朝廷征召。然而,陸鴻漸先生生性灑脫,熱愛自由,對官場的束縛深感厭惡,毅然選擇了拒絕赴任。從此,他踏上了游歷江湖的旅程,足跡遍布大江南北。
陸鴻漸先生性格中,對水有著一種特殊的喜愛,仿佛水是他靈魂的伴侶。他懷著對水的癡迷,幾乎嘗遍了天下的名泉。在他心中,楚地的水猶如璀璨的明珠,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堪稱天下第一。他曾在詩中深情地寫道:“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這詩句中所贊美的“第一”,指的便是竟陵的水。竟陵的水,在他的筆下,仿佛被賦予了生命,成為了他心中永恒的眷戀。
然而,時光如白駒過隙,匆匆流逝。隨著年代的久遠,許多曾經的記憶漸漸被歲月的塵埃所掩埋。那口被譽為天下第一的泉,也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具體位置了。竟陵的大街小巷,人們偶爾會談論起陸鴻漸先生和那神奇的泉,但也僅僅是只言片語,沒有人能確切地指出泉的所在。
到了明朝,金事柯公喬博聽聞了陸鴻漸先生與這口泉的傳奇故事,心中充滿了好奇與向往。他下定決心,要找到這口神秘的泉。于是,他四處奔走,翻山越嶺,踏遍了竟陵的每一寸土地。他詢問了無數的老人,查閱了大量的古籍,然而,那口泉卻仿佛在與他捉迷藏,始終不見蹤影。
最后,柯公喬博無奈之下,在西塔寺的梵井旁刻下了《茶經》,并題額為“陸井”。但他心里明白,這并非真正的陸井,只是為了紀念陸鴻漸先生,留下一點與那段歷史相關的印記。
真正的陸井,其實隱藏在北郭外的宮池內,它有著一個文雅的名字——“文學泉”。多年后,邑令邱公在筑城時,命運的齒輪悄然轉動。邱公帶領著工匠們忙碌地工作著,突然,在挖掘的過程中,他們發現了一些異樣。泉中露出了斷裂的石碑和廢棄的石柱,仔細一看,上面竟隱約可見《茶經》的字跡。邱公心中一陣激動,他意識到,這或許就是傳說中的陸井。他本打算對其進行修復,讓這口泉重煥生機,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最終未能實現。那剛剛被發現的陸井,又再次被掩埋在歲月的深處,仿佛在等待著有緣人再次將它喚醒。
乾隆戊子年夏天,驕陽似火,大地干裂,一場罕見的干旱席卷而來。竟陵的居民們為了生計,紛紛來到池內挖藕。在挖掘的過程中,奇跡發生了,他們再次發現了這口古井。消息傳開后,前任縣令馬君聽聞此事,立刻組織工匠進行淘浚。工匠們小心翼翼地清理著井中的雜物,隨著挖掘的深入,數十余石的積茶和文學的殘碣逐漸出現在人們眼前。大家看著這些古老的遺物,心中充滿了敬畏與感慨,推測這一定是陸羽先生品茶的地方。為了紀念這一重大發現,人們在井旁砌石并建了一座閣,還刻石記錄了這件事,希望能讓這段歷史永遠流傳下去。
王椷在乾隆甲午年春天調任到天門,而天門就是古代的竟陵。在繁忙的公務之余,王椷心中一直對陸井的遺跡充滿了好奇。他常常四處探訪,向當地的百姓打聽陸井的消息。有人說它在天門山的北面,那里山清水秀,或許隱藏著陸井的秘密;也有人說它在西湖中的覆釜之下,充滿了神秘的色彩。然而,經過王椷多方考察,只有文學泉與邑乘(地方志)上的記載相吻合,因此可以確定它就是真正的陸井。
可惜的是,自從馬君離開后,時光的侵蝕再次降臨。這口井逐漸被泥沙掩埋,而建的閣也在風雨的洗禮下倒塌了。看著這衰敗的景象,王椷心中充滿了惋惜。于是,王椷下定決心,再次對陸井進行疏通,并重修了倒塌的閣。當王椷第一次看到這口井時,它的直徑有七尺,深度有十多尋(古代的長度單位,一尋等于八尺),上面覆蓋著巨石,鑿有三個孔。王椷忍不住舀起井水品嘗,井水甘甜而清冽,入口之后,過了很長時間還覺得齒頰間香氣不散。此時,王椷才深深體會到,陸羽先生的品評并不是虛言,這竟陵的水,確實有著獨特的魅力。如今,陸井在我的努力下,再次煥發出了生機,成為了竟陵一道獨特的風景,吸引著無數人前來探尋那段古老的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