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在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周邊工作的目標任務和思路舉措,強調要聚焦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努力開創周邊工作新局面。
廣大學者紛紛表示,將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好、運用好我國周邊工作的經驗,為推進周邊工作理論和實踐創新貢獻智慧。
開辟周邊友好合作新境界
中國是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家門口太平,我們才能安心、踏實辦好自己的事情”。
2013年10月,在新中國首次召開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親誠惠容理念,引領開辟中國同周邊國家友好合作新境界。
“中國周邊外交以和合、合作、共贏為主要特點,親誠惠容理念在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中發揮著關鍵引領作用。”北京語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馬方方表示。
以親誠惠容理念為核心,周邊被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地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許利平舉例說,無論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還是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其實踐都是從周邊國家開始。周邊地區是中國的安身立命之所、發展繁榮之基,無論從地理方位、自然環境還是相互關系看,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從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到中央周邊工作會議,表明黨和國家對周邊工作的認識達到了新的戰略高度和理論高度,形成了更加體系化、科學性的認識。”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陳須隆談到,本次會議提出“周邊是實現發展繁榮的重要基礎、維護國家安全的重點、運籌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這四大定位清晰反映了我國下一步的周邊工作規劃不僅注重外交領域,更涵蓋方方面面,視野更加宏闊,內涵認識更加深刻。
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度聯系
自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高校與周邊國家的合作辦學迎來快速發展,國際交流與合作、高層次涉外專門人才培養、人文交流等不斷深化。中國與周邊國家學術交流日益頻繁,為周邊地區人才培養提供了強大助力。截至2024年,廣西已立項建設10個中國—東盟技術創新學院、17個中國—東盟現代工匠學院,覆蓋東盟十國。“魯班工坊”“中文工坊”“班·墨學院”“絲路學院”“大禹學院”等形成了一批境外辦學品牌。不久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與柬埔寨王家研究院共同創辦的第四屆中柬智庫高端論壇在柬埔寨成功舉辦,該論壇每兩年舉辦一屆,迄今已成功舉辦四屆,為促進中柬關系與學術合作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徐坡嶺表示,東盟作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十分重要。共建“一帶一路”下的合作機制和RCEP平臺,為雙方在下一步的產業規劃和政策對接、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等新興領域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礎。我國與中亞五國的合作提質升級,多邊合作從原有的安全領域逐漸轉向綜合性領域,在安全、發展、人文等領域的實踐全面鋪開。
2024年,亞洲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60%,經濟體量的崛起使“亞洲話語”在世界秩序中的分量迅速上升。許利平認為,當前中國與周邊已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聯系。中國同周邊交往的理念和經驗,也越來越被世界各國所接受。可以說,中國的周邊外交超越了原本的地理界限,成為改變世界地緣政治和經濟格局的關鍵因素。
陳須隆表示,從新的外交理念的提出到實踐路徑的拓展,再到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代表的相關合作平臺和機制的建立,大力推進互聯互通走深走實,將我國與周邊國家緊密相連,為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下一步處理好與周邊國家的關系贏得了更多主動權。
攜手周邊國家共創美好未來
當前我國同周邊關系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時期,同時也進入周邊格局和世界變局深度聯動的重要階段。中央周邊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黨和國家中心任務,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安全兩件大事,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以建設和平、安寧、繁榮、美麗、友好“五大家園”為共同愿景,以睦鄰、安鄰、富鄰、親誠惠容、命運與共為理念方針,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的亞洲價值觀為基本遵循,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主要平臺,以安危與共、求同存異、對話協商的亞洲安全模式為戰略支撐,攜手周邊國家共創美好未來。
學者們認為,會議提出的“五個以”為未來周邊工作提供了更加具體的指導方針,我國周邊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此次中央周邊工作會議提出的“安危與共、求同存異、對話協商的亞洲安全模式”格外受到關注。
“搞好周邊外交不是手段,本身就是走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步驟和內容。”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教授張振江認為,“亞洲安全模式”一方面是對周邊外交過去的總結,另一方面是對周邊工作未來的倡議。“求同存異和對話協商”體現了中國與周邊國家過去的成功做法和特色。“安危與共”是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特別是面對美國單邊主義的霸凌做法,中國堅持多邊主義,弘揚亞洲國家的外交經驗,發出變局時代的亞洲國家最強音。
在陳須隆看來,過去,安全合作是我國地區合作的短板之一,近年來,隨著我國主動作為、不斷發聲,中國的安全方案也從理念到實踐逐漸落地,我國在國際安全領域的話語權不斷提升,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力也隨之提升。“亞洲安全模式的提出非常具有創新性,再次表明了我國推動周邊地區安全與發展的決心和信心。”他說。
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開創周邊工作新局面,學術界需聚焦哪些重點領域研究?
張振江表示,首先,要進一步加強對“亞洲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從歷史和現狀中發掘出“亞洲模式”的特征與優勢,并就其未來發展提供政策建議。其次,加大對亞洲區域國別的全方位深度研究,通過與亞洲國家的直接合作,達到相互了解。只有實現相互間的充分了解,才能達成相互間的諒解與理解,為不確定的變局世界提供解決問題的亞洲模式。
徐坡嶺提出,立足當前學科實際和國家需求加強區域國別學學科研究,要聚焦周邊工作,尤其是要針對其中的薄弱環節、空白領域加強研究,從整體性、綜合性視角出發,貼近實際,深入研究周邊國家的政策、產業等內容,為我國對外工作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當前,中國在周邊外交理念與政策傳播過程中遭遇諸多“話語陷阱”,特別是一些國家無理打壓中國媒體,批評中國的周邊外交理念與政策。對此,馬方方提出,應積極應對“話語陷阱”,科學論證周邊外交理念及政策目標,以和合、合作、共贏理念推動構建更加緊密的周邊命運共同體,為實現地區和平與繁榮注入新動力。
深耕周邊、惠及世界。學者們一致表示,將更加聚焦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以實際行動與周邊各國加強合作,齊心協力建設和平、安寧、繁榮、美麗、友好的亞洲大家園。
本報記者:段丹潔 劉越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新媒體編輯:崔岑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