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焦小新)4月11日,“共讀諦讀創讀——‘創造幸福的理想課堂’兼談人工智能時代的教師職業幸福主題論壇暨‘大夏書系讀寫節’2025年臨港專場活動”舉行。本次活動由華東師范大學教育集團、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主辦,臨港科技智慧圖書館、百校教師閱讀聯盟協辦,華東師范大學附屬浦東臨港小學承辦。
上海市浦東新區教育工作黨委副書記毛力熊致辭,他表示,臨港作為上海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要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更要以閱讀立品牌,打造浦東引領區建設的新標識,繪就新時代教育強區藍圖。
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處處長李志聰在發言中強調,當AI深度介入教育,回歸教育本源課堂愈發關鍵。站在智能與人文交匯點,教師需守護教育本質,做技術時代的人文堅守者,讓教育充滿人性溫度。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王健指出,大夏書系攜書走進校園,旨在共建教育幸福實驗室,促進理論落地、經驗共享。AI時代,作為出版方,愿以書籍記錄課堂變革,助力教師從他人經驗中解鎖教育幸福密碼。
清華附小校長、集團總校長竇桂梅帶來以“讓生命與使命同行”為題的主旨報告,她結合自身38年教育實踐,分享了新時代教師如何以生命踐行教育使命的三點思考——堅守三尺講臺、專注一間教室、扎根一所學校。她呼吁教師要以于漪“甘為鋪路石”的胸懷,在傳承與創新中塑造教育家精神群像,讓每一間教室成為師生生命與使命同行的沃土。
上海市后“茶館式”教學研究所所長張人利圍繞“課堂教學研究的教學方式視角”主題展開分享。深度整合式教學,通過主題式設計,實現跨課程、全流程教學,并借助數字化手段優化實踐,其經驗為新時代基礎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范本。
華東師大臨港附小和附中校長潘婷婷分享了“四課堂賦能”教育教學實踐成果,以“育生命豐未來”的辦學宗旨,通過“愛的課堂、學的課堂、創的課堂、大的課堂”四維育人模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成都大學教授陳大偉指出,人生需要理想,課堂亦需理想。理想課堂不僅需遵循教育的規律,更需教育者結合自身實踐,建構個性化的“課堂理想”。理想課堂的終極目標在于“幸福指向”——通過課堂實踐,實現師生共同成長與生命價值的提升。
在“讓生命因教育更幸福”對話沙龍和“教師讀寫與教師成長” 圓桌對話中,多位教育界大咖齊聚一堂,嘉賓們暢所欲言。教育智慧的匯聚為教育工作者點亮指引燈塔,激勵大家成為學生幸福的點燈人,助力構建更有溫度的教育生態。
作者:焦小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