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深夜的敲門聲驚醒了我。一陣急促的咚咚聲,像是催命符一般。
推開門,一個陌生女人站在門口,頭發微亂,眼神閃爍。她問我丈夫老周在不在。
我女兒小荷揉著惺忪睡眼,拖著粉紅色的小棉拖鞋,站在我身后,一臉困惑。月光透過樓道的小窗,照在她稚嫩的臉上。
"媽媽,誰呀?"她小聲問。
我沒有回答,只是輕輕把她往身后推了推。
我叫李淑芬,今年三十八歲,在南城一家社區工廠做縫紉工。長年伏在縫紉機前,我的右肩總是酸痛,眼角也爬上了細細的紋路。
六年前,我和丈夫周建國開始分居,雖然住在同一屋檐下,卻各自睡各自的床。這個家,像一口煮不開的老鍋,表面平靜,內里卻早已冷了。
我們家住在老城區的一棟六層筒子樓里,樓道狹窄,墻皮剝落,每到雨季還漏水。不銹鋼門前掛著兩個搪瓷臉盆,一藍一紅,是我們結婚時陪嫁的。
記得那年春天,我和老周相識在國營紡織廠的車間。那時他是車間里的技術能手,車床轉得飛快,手指在布料間穿梭如飛。我是剛分配來的女工,笨手笨腳,經常把線頭繞成一團。
他常站在我的機器旁,耐心教我怎么調整機器。有時他偷看我,被我撞見就憨厚地笑,露出一口白牙,臉紅得像秋天的蘋果。
八五年秋天,我們結了婚。婚禮很簡單,在廠里食堂擺了十桌酒席,我穿著紅色的確良旗袍,頭上別著塑料花,老周穿著廠里發的藍制服,嶄新的黑皮鞋擦得锃亮。
日子雖不富裕,但有盼頭。每個月發了工資,老周總會去國營副食店買兩塊方糖,回來插在熱茶里,看著糖慢慢融化,他說這就是甜蜜的生活。
九二年,小荷出生了。老周抱著皺巴巴的小荷,激動得手都在抖。他攢了半年的獎金,買了這套筒子樓里的老房子,四十八平米,一室一廳,雖然狹小,但是我們的家。
那時的日子像剛出鍋的饅頭,熱乎又踏實。每天清晨,收音機里播放著《東方紅》,我們并肩走向車間,傍晚再一起回家,路過小商店時買兩個燒餅或者一小塊豆腐,回家煮一鍋稀粥就是一頓香噴噴的晚餐。
夜里,老周總喜歡摟著我,講他的夢想:"等小荷大了,我們買臺彩電,再攢錢給她上大學。"我靠在他溫暖的胸膛,聽著窗外的蛐蛐聲,覺得人生就這么美滿。
可好景不長。九七年廠里改制,老國營不行了,私營闖進來,一大批工人下崗,老周也在其中。拿著那薄薄的遣散費,他像霜打的茄子,整日無精打采,有時一整天坐在家門口的小板凳上,眼神空洞地望著遠處。
我去社區工廠找了份活,每天早出晚歸,從天亮忙到天黑。夏天縫紉機旁熱得像蒸籠,冬天手指凍得發紫,但為了那點微薄的工資,我咬牙堅持。
家里的話越來越少,連飯桌上都是各自扒拉碗里的米飯,連眼神都少有交匯。原本擺在床頭的結婚照,不知何時被挪到了柜子深處,蒙上了一層灰。
那晚,我把陌生女人打發走后,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幾個月來,這已經是第三次有陌生女人找老周了。
我回到房間,墻上掛鐘滴答作響,竟是凌晨兩點。老式電風扇吱呀轉動,吹不走屋里的悶熱和我心中的疑慮。
"媽,爸爸是不是不要我們了?"小荷坐在床沿,小手緊緊抓著我的睡衣。
我摸摸她的頭,發絲間有淡淡的汗味。"傻孩子,睡吧。大人的事,別多想。"
但那夜,我翻來覆去睡不著。記憶像放電影似的一幕幕浮現:老周最近常常夜不歸宿,說是找活干;衣領上偶爾有陌生的香水味;電話里神秘的對話...一切跡象都指向一個我不愿面對的答案。
第二天上班,我心不在焉。裁剪臺上的布料被我剪歪了,一整匹深藍色棉布就這么毀了。
"賠不起啊!"組長王姐瞅了我一眼,手里的剪刀停在半空。"淑芬,心事重啊?"
"沒什么。"我低頭繼續,不想讓淚水被人看見。
王姐是個直爽人,五十出頭,經歷過大喜大悲,看人很準。她遞給我一塊手帕。"聽樓下李嬸說,昨晚又有女人找你家老周了?"她壓低聲音,眼里滿是關切。
我點點頭,喉嚨像被什么堵住,說不出話來。
"男人啊,就那么回事。我家老李當年下崗,也是亂七八糟一陣,后來想明白了,又回歸家庭。"王姐拍拍我的肩膀,遞給我一顆話梅糖。"苦日子總會過去的。"
廠房里的日光燈發出刺眼的白光,照得每個人臉色都不太好看。縫紉機的轟鳴聲中,我聽見旁邊幾個女工小聲議論。
"這年頭,男人下崗在家,沒地位,心就野了。"
"是啊,上個月東街劉家,男人就跟廠里新來的小會計好上了,老婆孩子都不要了。"
"聽說老周最近在搞什么設計,八成是找了新對象,要另起爐灶..."
街坊鄰居的閑言碎語如蚊子般嗡嗡作響。樓道里遇到老張頭,他搖著蒲扇,上氣不接下氣地跟我說:"淑芬啊,聽說了嗎,西街口開了家新裁縫店,老板娘可漂亮了,聽說跟你們周建國..."
我咬緊牙關,不搭理這些話。但心里卻像被螞蟻啃噬,酸澀難忍。
那天回家路上,夕陽把老舊的筒子樓染成橘紅色,路邊的梧桐樹投下斑駁的影子。我看見老周和那個女人站在巷口說話,夕陽給他們鍍上一層金邊。
女人大概三十出頭,穿著樸素但整潔,不施粉黛,卻有種干練的氣質。老周神情認真,不時點頭,手里拿著一疊紙,像是在解釋什么。
見我走近,他們匆匆分開。女人沖我點點頭,快步離去,背影有些局促。老周收起那疊紙,臉上閃過一絲尷尬。
"誰啊?"我故作平靜地問。
"王師傅家的,路上碰見的。"他含糊地回答,然后快步走向家門。
晚飯后,我收拾碗筷,老周坐在破舊的竹沙發上看報紙。電視里播著《新聞聯播》,播音員的聲音單調而遙遠。
我終于忍不住了:"那女人是誰?"
"不是說了嗎,王師傅家的。"他頭也不抬,報紙擋住了他的表情。
"大半夜敲門問事?"我冷笑,手里的抹布擦得發響。
"她想開個小服裝店,來問些事。"老周放下報紙,眼神游移。
"問什么事要半夜來?"我的聲音開始發抖。
"你別多想。"他嘆氣,折好報紙起身,"我困了,先睡了。"
他走進自己的小屋,把門輕輕帶上。隔著門縫,我聽見他拉開抽屜的聲音,然后是沙沙的筆聲。
那一刻,我下了決心。六年的分居已經夠了,這個沒有溫度的家,我不想再堅持了。
第二天一早,我拉著小荷收拾了簡單行李。夏天的衣服,洗漱用品,小荷的課本和她心愛的布娃娃。
"咱們去姥姥家住幾天。"我對小荷說,努力讓聲音聽起來輕松些。
小荷卻遲遲不肯出門,在房間里翻找著什么。"媽,等一下,我有東西要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