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樹下走,屎從天上來”,鄭州繁華鬧市區有條讓人又愛又恨“天屎之路”。據大象新聞報道,每年春夏時節,這條路的路面上、停放的車頂上到處都是白花花一片,路過的行人隨時都有可能被鳥屎“襲擊”。
對于這條“天屎之路”,當地居民是又愛又恨。起初,附近居民都非常歡迎鳥兒來樹上筑巢安家,鳥兒嘰嘰喳喳一方面說明生態環境好,另一方面也成了不少過路市民上班上學路上的伴奏曲,好一個鳥語花香。但隨著鳥兒越來越多,市民路過時常遭遇“鳥屎攻擊”,附近停的車也未能幸免,白花花一片,就難免對這些隨地大小便的小家伙有了意見。有市民也建議,能不能在不破壞生態的情況下,把他們遷徙走。
如今,隨著人居環境的持續改善,城市里鳥類數量也逐漸增加,隨處可見鳥兒的身影,也成了一座城市綠色發展的生動注腳。就像鄭州這條街一樣,該路段兩側高大的法桐整齊排列,每年春夏,枝繁葉茂,滿樹蒼翠,為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成為了它們的“空中別墅”。而據媒體報道,樹上的鳥大多都是夜鷺,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于上世紀90年代就在此棲息筑巢,當時這里還是未開發區,分布著大量的稻田。稻田內有小魚小蝦等食物,為夜鷺生存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隨著時間的推移,雖然如今這里已成為建成區,但夜鶯們卻已習慣在此生活,成了它們固定的繁殖場所。
鳥兒選擇在此棲息,就像有居民所言,代表著環境好,這是好事,但另一方面,鳥兒隨地大小便也的確給當地居民生活出行帶來了困擾。對于行人來說,突然被鳥屎砸中難免尷尬,衣服弄臟也會感到煩惱;對于車主而言,車頂和玻璃上的“鳥糞”涂鴉,不僅影響美觀,還會對車漆造成腐蝕,增加清潔難度和成本。此外,大量鳥屎堆積在路面上,也給城市的環境衛生帶來了挑戰,增加了環衛工人的工作負擔。
這些都是鳥語花香的B面,也是當地居民“甜蜜的負擔”。當然,我們無法苛責鳥兒自然的生理屬性,讓它們更愛衛生一些。因此,解決“天屎之路”的煩惱,最終還得靠人,除了市民的包容外,還需要城市治理的智慧。
一方面,不能盲目驅趕鳥類,畢竟它們才是原住民,相關部門可積極探索“共生共存”的治理模式,比如,在鳥類棲息路周圍,提前設置防護網,減少鳥屎掉落;加強對周邊環境的清潔,增加清掃頻率,及時清理路面和車輛上的鳥屎,盡可能減少鳥糞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考慮在特定時段設置臨時步行區,通過動態分流緩解人鳥活動沖突。
另一方面,還需要持續改善城市環境,為包括夜鷺在內的更多野生動物提供適宜的棲息活動空間,避免在人口密集區域過度聚集,才能讓人與動物和諧共生,互不打擾。
“天屎之路”引爭議,該遷走還是再忍忍,都不是最終答案。人鳥沖突背后,映射的是城市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矛盾,要解決這一問題,應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以城市治理為著力點,走出人鳥共處的雙贏之路,讓每一只鳥兒都能在城市里自由飛翔,也讓城市居民免受“鳥糞”涂鴉之困。
上游新聞評論員 龍春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