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世的文學經典與現代商業品牌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可口可樂,在其最新的代號為“經典”(Classic)營銷活動中,就上演了一場頗具巧思的跨界融合。
該活動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對數百位文學大師的原版著作進行掃描,精準定位其中“Coke”或“Coca?Cola”的文字,并將這些詞句以品牌標識取而代之,同時沿用第一版書籍的原始字體、行距與排版,營造出文字就像從作者的老式打字機中敲出的沉浸感。
目前,包括斯蒂芬·金的《閃靈》、J.?G.?巴拉德的《撞車》和V.?S.?奈保爾的《畢斯瓦斯先生的房子》等經典作品已率先加入這一創意實踐。
這場營銷活動自4月7日起率先在英國拉開帷幕,覆蓋了戶外廣告、廣播、在線視頻、平面印刷以及電影院等多元渠道。其宣傳片更是別出心裁,在模擬作者打字機“嗒嗒”聲的背景音中,融入了可口可樂開瓶的氣泡嘶嘶聲、玻璃瓶清脆的咔噠聲,將文學的墨香與品牌的暢爽體驗奇妙地聯結起來。
這種跨界“免費植入”式創意,顯示了可口可樂的品牌資產力量,不是所有品牌,都能把自己植入進不朽的文學篇章中。反過來說,能免費植入到經典作品(小說、電影等)中的品牌,必然積累了強大的品牌資產,它們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并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巨大影響。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聊過品牌資產的概念,這篇文章結合可口可樂的這個案例,聊一下品牌資產體現在哪。
01品牌即日常生活
強大的品牌資產意味著品牌不再僅僅是貨架上一個冷冰冰的商品,而是已經深度融入了消費者的日常生活場景、習慣與記憶之中,成為一種近乎理所當然的存在。
打個比方,就像你和朋友聊天,話題總會不經意間滑向某些品牌——“今天喝什么飲料?”、“早餐吃的哪個牌子麥片?”、“你換了什么新手機?”——在這些對話中,一些品牌的名字總能被我們脫口而出。
這種現象的本質,其實就是口碑營銷,用現在流行的話說,是消費者在進行主動種草。當一個品牌能頻繁出現在人們的日常對話和選擇中時,它就在無形中積累著最寶貴的信任和推薦。
我以為,這是營銷的最高境界——讓品牌成為生活本身,讓討論品牌就像討論天氣一樣自然。
這種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的品牌,往往能持續獲得“贏得媒體”(Earned Media)。
以蘋果公司為例,在其巔峰的2012年左右,時任營銷總監菲爾·席勒曾透露,蘋果發布新品時已不太需要投放傳統廣告。他們主要依賴兩大策略:一是媒體和意見領袖對其產品的高度評價和積極報道,為產品造勢;二是在各類電視節目和電影中自然地“亮相”。
我在《》寫過,蘋果在影視劇中的植入是不花錢的。
回到可口可樂,可口可樂能夠“免費”地出現在斯蒂芬·金、奈保爾等世界級文學大師的小說中,這本身就是口碑營銷。
這恰恰說明,在那些故事發生的年代和文化背景下,可口可樂早已是人們生活中一個真實、常見且無需額外解釋的元素。
藝術來源于生活。當藝術作品中開始自然地“植入”某個品牌時,最有力地說明了這個品牌早已深深扎根于我們的真實生活,成為了我們經驗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2品牌即符號
符號學是研究符號與象征的學問,根據這個理論,每則品牌廣告信息都蘊含著符號與象征,而消費者則會為這種象征買單。
比如對于萬寶路香煙來說,它的符號是拿著香煙的牛仔,而象征則是粗獷、豪邁、英雄氣概的美國西部牛仔形象,購買萬寶路香煙的消費者會認為具有敢于冒險的英雄主義情節。
拿兩個可樂品牌來說,在電影《回到未來》中,我看到過百事可樂的植入,其場景設定和品牌調性與未來、青春、新潮等概念聯系在一起。而在此次營銷活動中,可口可樂選擇與經典文學作品進行深度綁定,其用意則非常清晰:它要強化并傳遞的符號象征是——“經典”(Classic)。
可口可樂,如同那些經久不衰的文學名著一樣,是永恒的、值得信賴的、跨越潮流的存在。
所以喜歡口味更純粹、追求經典感受的消費者傾向于選擇可口可樂;而過去追求新一代、個性叛逆的年輕人可能更偏愛百事,現在,也許選擇是胡椒博士。這背后,正是因為這些品牌在長期的市場溝通中,已經成功地將自己塑造成了具有不同象征意義的符號。
03品牌即文化
頂級品牌是一種文化,它參與塑造、同時也被塑造于其所處的文化環境之中。可口可樂,自19世紀末誕生以來,它所著力構建和傳播的,是關于分享快樂的文化。
從好萊塢電影到搖滾樂,從奧運會到世界杯,處處可見可口可樂的身影。它成功地將簡單的飲用行為,轉化為一種共享美好瞬間的文化體驗,將品牌與積極的社交、歡慶的時刻緊密綁定。這本身就是一種深入人心的、歷久彌新的可口可樂文化。
而本次營銷活動,則將這種文化關聯推向了更深邃的層面——它直接“借用”了經典文學所具有的文化權威。通過將自身與斯蒂芬·金的《閃靈》、V.S.奈保爾的《畢斯瓦斯先生的房子》這類在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廣泛影響力的文本并置,可口可樂不僅是在回顧歷史,更是在巧妙地暗示品牌與這些文學經典之間存在某種共生關系,試圖將品牌進一步塑造成文化經典的一部分。
表面上看,可口可樂出現在這些經典作品中,似乎在傳遞喝可口可樂代表有文化品味的信號。但更深層次的解讀是,可口可樂在那些作品所描寫的年代,已經實實在在地成為了當時日常文化和社會風貌的一個象征物。
正如負責此次創意的 VML 全球副首席商務官 Rafael Pitanguy 所言:“這個想法是為了將可口可樂視為不僅僅是一種產品。它是一個文化偶像,很自然地出現在我們喜愛的故事中。通過《經典》,我們以一種懷舊而又新鮮的方式將其文學形象帶入生活,以此來紀念這一遺產。”
因此,可口可樂作為文化符號,自然地出現在各種故事和時代背景中,提升了品牌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厚度,使其顯著超越了單純的消費品屬性,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全球文化中的經典形象。這正是其強大品牌資產在文化維度上的有力體現。
04品牌即情懷和記憶
情懷,是消費者與品牌之間建立起來的一種特殊情感紐帶,它超越了功能需求,沉淀為一種難以割舍的偏愛。
我們或許都有過類似的體驗:在MP3已經普及的時代,仍然有人愿意購買一臺索尼的 Walkman 磁帶隨身聽;在智能手機功能日新月異的今天,偶爾還會有人找尋經典的諾基亞功能機。
這些行為背后,驅動力的很大一部分就是情懷,而情懷的根基在于記憶。無論是對特定產品使用體驗的記憶,還是對那個品牌所代表的年代、事件或個人經歷的記憶,一旦形成,往往非常深刻和長久。我們經常見到懷舊營銷,它試圖通過喚醒消費者過去的美好記憶來驅動當下的行為。
可口可樂一直善于運用懷舊營銷來喚醒消費者的情感,今年重啟的“昵稱瓶”系列,正是通過印上用戶名字的方式,喚起了那年我和朋友一起分享可樂的溫馨回憶。
此次“Classic”活動則更進一步:它不僅展現了可口可樂自身的歷史感,也借用了讀者對文學經典及其所代表年代的集體懷舊情緒。
在宣傳片中,打字機的“咔嗒”聲與可口可樂開瓶的“嘶嘶”與“咔噠”聲相互交織,營造出一種復古氛圍;而替換文字時沿用的第一版原始字體與排版細節,更是在視覺層面強化了歷史感與尊重感。這些多感官設計,讓觀眾看到品牌回歸經典,更讓他們聽到記憶深處的時光聲響。
正如可口可樂創意戰略和內容全球副總裁 Islam ElDessouky 所指出的:“讀者與那些熟悉而永恒的故事之間有著情感上的聯系。” 這句話的潛臺詞非常清晰:可口可樂希望通過這次活動,讓消費者將對這些經典故事和美好往昔的積極情感,有效地轉移和嫁接到可口可樂品牌自身上來。
可口可樂在文學作品中出現,并非強行植入,而由作家自發寫入的品牌印記,這種基于真實歷史與有機提及的敘事,在信息爆炸、消費者對營銷日漸審慎的當下,擁有強大的說服力和真實性光環。它并非在創造故事,而是在提醒我們:可口可樂的故事,早已由無數人、在無數場景中共同書寫。
更深一層看,這次活動有力地昭示了時間本身就是品牌資產。對于可口可樂這樣的百年品牌而言,其漫長歷史所累積的文化滲透力與集體記憶,是新興品牌無法快速復制的核心資產。這次營銷提醒所有品牌,尤其是那些擁有悠久歷史的品牌:你的過去,正是你未來最獨特的競爭力。
最后,我要說一句,品牌資產的終極形態是,它不再需要說服你購買,而是讓你在呼吸、閱讀、回憶時,無法想象一個沒有它的世界。
本文作者尋空,如對文章有疑問或投訴,請聯系作者,微信:xunkong2009
關注【尋空的營銷啟示錄】視頻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