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絮游絲三月候,風吹雨洗一城花。未知東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這是宋代大詩人黃庭堅著名的詠茶詩,其中提到了谷雨茶,可見他對谷雨茶情有獨鐘。
在宋代燦若星辰的詩人群體中,黃庭堅關于茶的詩詞和相關茶事,還是可圈可點的,他為宋代茶文化的發展壯大,也是做出了不少貢獻。
力推家鄉雙井茶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宋洪州府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的領軍人物,蘇門四學士之一。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黃庭堅考中進士,任汝州葉縣縣尉、太和縣知縣。后任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起居舍人、秘書丞等職。他一生的仕途之路充滿著曲折和坎坷,這沒有妨礙他對茶的青睞。
在宋代,春天采茶分為早春茶、明前茶和谷雨茶,早春茶的采摘時間是在早春時節,即冬天后的第一波嫩芽,明前茶的采摘時間則是清明前后。由于早春茶采摘的時間較早,所采用的是春季到來之后的第一波新葉,因此早春茶相較起來更加嫩一些。明前茶采用的是清明前后的鮮葉,與早春茶相比,葉子更加肥厚一些。黃庭堅曾有詩句“公但讀書煮春茶”,即是對早春茶的肯定和贊許。
而谷雨茶,顧名思義即是在谷雨時節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這時溫度適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樹經過半年冬季的休養生息,使得芽葉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富含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春茶因而滋味鮮活,香氣怡人,所以此時采制的春茶最佳。后來明代朱權在其《茶譜》中也認為品茶應品谷雨茶。
黃庭堅手書
“雙井”摩崖石刻
黃庭堅的家鄉江西盛產名茶,且他又是江西詩派的代表人物,寫關于茶的詩詞很多。他自幼生活在江南茶鄉,家鄉的“雙井茶”,無論他走到哪里都愿意向別人介紹。有一次,家里寄來了早春茶,他立刻給老師蘇軾送去了一部分,并且在《雙井茶送子瞻》詩中寫道:“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是說他家鄉的珍品雙井茶,碾出的茶末比雪花還要皎潔,言辭之中充滿著贊譽之情和自豪之感。這種茶很快揚名四方,當時有人說“雙井因黃庭堅而重”。
就這樣,在黃庭堅的竭力推薦下﹐雙井茶受到了士大夫和文人們的青睞﹐還被列入朝廷的貢茶﹐奉為極品﹐盛極一時。南宋葉夢得《避暑錄話》中就有記載﹕“草茶極品惟雙井﹑顧渚﹐亦不過數畝。雙井在分寧縣﹐其地即黃氏魯直家也。元佑間﹐魯直力推賞于京師。”
宋 劉松年《攆茶圖》
茶詞體現茶藝茶道
飲茶風俗始于唐而盛于宋,飲茶之風帶動了茶詞的創作。黃庭堅愛茶詠茶在宋代是出了名的,通過《全宋詩》和《全宋詞》統計得知,黃庭堅是宋代寫茶詩詞最多的詩人,他一生共寫了茶詩84首、茶詞11首。他的茶詞中還體現了茶藝、茶道思想和文人雅趣,從而豐富了茶文化。
黃庭堅的茶詞蘊含了不少茶功、茶禮。首先,飲茶具有破睡釋滯消煩的功效,在他《阮歸朗·茶詞》中就有體現:“消滯思,解塵煩,金甌雪浪翻,只愁啜罷水流天,馀清攪夜眠。”唐代“茶圣”陸羽的《茶經》曾說:“茶之為用,味致寒,為飲,最益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作為第一個寫出茶專著的唐人,陸羽發現了茶可提神消煩,到了宋代,黃庭堅更是把這種功能加以文學化。
再就是,黃庭堅在詞中寫到茶能解酒的功能。他的《滿庭芳》這樣寫道:“相如方病酒,銀瓶蟹眼,驚鷺濤翻。為扶起尊前,醉玉頹山。飲罷風生兩袖。醒魂到、明月輪邊。歸來晚,文君未寢,相對小窗前。”
當時,文人士大夫聚宴,一般都是酒茶俱備,宴飲的程序就是先酒后茶,就是為了解酒,這也為茶詞的創作提供了契機。據《詞苑叢談》載:“韓文公《遣興詩》:‘斷送一生惟有酒。’又《贈鄭兵曹》詩:‘破除萬事無過酒。’山谷各去一字,作《勸酒》詞云:‘斷送一生惟有,破除萬事無過。這山橫黛蘸秋波,不飲旁人笑我。花病等閑瘦弱,春愁沒處遮攔。杯行到手莫留殘,不道月斜人散。”
從中可以看出,酒和茶在當時社會交往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那時,飲酒之后,為盡余歡,以表達對客人的挽留之情,往往有歌妓獻茶解酒。黃庭堅作為官員,這樣的場合沒少出席,所以他創作的解酒茶詞,更具生活氣息。
黃庭堅所處的時代,理學盛行,儒、道、佛融入到江西產茶勝地,推動江西茶文化的發展。佛教禪宗以茶明心見性,道家則倡導空靈自然,都和茶性相符。黃庭堅把佛、道兩種思想融進了自己的茶詞中,其《品令·詠茶》即是如此:“風舞團團餅,恨分破,教孤令,金渠體凈,只輪慢碾,玉塵光熒。湯響松風,早減了,兩分酒病。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黃庭堅注重內心的修養,從茶的神韻中體會到人生自適,和自然山水融會到一起,忘記世俗的煩惱,官場上的鉤心斗角,始終保持一份清凈、淡泊的心態。不管外界風云變化,總是能隨緣自適,以平常心看待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也是黃庭堅率真性情的根源之所在。
谷雨時節尋名茶
宋哲宗紹圣二年(1095),正在鄂州知州任上的黃庭堅因此前修《神宗實錄》之事,先后被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度過了近四年的貶謫歲月。可是黃庭堅依舊愛茶品茶寫茶,這期間他曾寫下了名為《踏莎行·畫鼓催春》的茶詞:“畫鼓催春,蠻歌走餉。雨前一焙誰爭長。低株摘盡到高株,株株別是閩溪樣。碾破春風,香凝午帳。銀瓶雪滾翻成浪。今宵無睡酒醒時,摩圍影在秋江上。”
黃庭堅在當地深山茶區,親眼目睹茶農辛苦采茶的生活,詞中正是從側面反映了茶農的辛苦,表達他的關懷之情,同時也正是他適應貶黜生活,茶不離手的真實寫照。更為浪漫的是,他還親自去尋找過名茶。他被貶黔州期間,職務是閑職,閑暇時間較多,聽人介紹有一種都濡茶非常有名好喝,且產地距他不遠,因此很感興趣,一心想去親眼目睹這種茶的風采。
紹圣三年春天,正是谷雨時節,黃庭堅與黔州知府曹譜等人踏上了都濡尋茶之路。他們出彭水城后經由內江,爬上彭水的摩圍山,后沿著濡水河逆流而上,一路上游山玩水,三天后到達都濡鎮。
都濡風景秀麗,當地僚人淳樸善良、殷勤好客,當人們聽說大詩人黃庭堅親自前來尋訪名茶時,便熱情地帶他們去茶林看民女采茶,并一路詳細地講解此茶的特點,回來后還親自給他們演示制茶、泡茶的過程,黃庭堅都悉心熟記。
黃庭堅在都濡尋茶期間,把自己看到的、體驗到的,都寫到了茶詞《阮郎歸·黔中桃李可尋芳》中:“黔中桃李可尋芳。摘茶人自忙。月團犀腌斗圓方,研膏入焙香。青箬裹,絳紗囊,品高聞外江。酒闌傳碗舞紅裳。都濡春味長。”這首詞描寫了黔中人們采茶繁忙的景象,制茶的工序煩瑣、工藝考究,茶葉的包裝講究,生產的茶品繁多,遠近聞名,人人都愛喝。
后黃庭堅又被移至戎州(今四川宜賓)安置。身處戎州的黃庭堅念念不忘都濡茶。在這里,他寫出了最負盛名的辭賦《煎茶賦》,把他一生尋茶、考茶、品茶、論茶的精髓一一呈現,更體現了黃庭堅淵博的學識。在這篇《煎茶賦》中,專門寫到了都濡高樹茶,對都濡茶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贊賞,“涪翁曰:味江之羅山,嚴道之蒙頂,黔陽之都濡高株,瀘州之納溪梅嶺……”
愛之切責之深,正因為黃庭堅對都濡茶深深喜愛,他曾在《答從圣使君》中對都濡茶提出了一些建議:“此邦(都濡)茶乃可飲,但去城或數日,土人不善制度,焙多帶煙耳,不然亦殊佳。今往黔州得都濡月兔兩餅,施州入香六餅,試將焙碾嘗。都濡在劉氏時貢炮也,味殊厚。”
黃庭堅認為,都濡茶是一種難得的好茶,如果在制作工藝上再提升品質的話,一定能成為名茶。他還把都濡茶推薦給老師蘇軾,并正式以月兔茶之名向外推舉。由于蘇黃二人在詩詞中大量推廣,月兔茶后來終于成為與龍井齊名的名茶,也不枉他親自去尋茶的一番良苦用心。
黃庭堅愛茶品茶寫茶尋茶,一生不已。一個有情趣的人,對待每一樣事物都是那么的專注和傾情。
文并供圖/劉永加
編輯/張嚴涵
排版/王靜
微信號|bqttfk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