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二十年代末,蘇聯的軍工技術落后于西歐國家,面對異軍突起的空中威脅,其研制的高射炮性能不太理想,萬般無奈,蘇聯只能從國外引進技術。1930年8月28日,蘇聯與德國簽署合作協議,由德方提供萊茵金屬公司制造的76.2毫米高射炮,然后在蘇聯進行仿制。
M1931型76.2毫米高射炮
蘇聯軍工企業于1931年仿制成功,定型號為M1931型,量產后裝備蘇軍,生產持續到到蘇德戰爭初期,總產量約5000門。M1931型高炮口徑76.2毫米,火炮全重4800公斤,炮管長4191毫米,高低射界-2~+82度,旋轉角360度,最大射高9300米,每分鐘射速15~20發,最大射高9300米,最大射程14000米。該炮具有炮身轉動靈活、操作簡便、易于維護等優點。M1931型高炮還有個優點,就是發射機構采用交流電控制,這使得該炮可靠,故障極少。
M1931型高炮的缺點也比較明顯,那就是太重。由于蘇聯工業水平低,加工技術差,造成M1931型高炮比較笨重,一門炮加上載重車輛,在運輸過程中就超過10噸,
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后,侵華日軍的空中力量對中國軍隊威脅很大,但我國極度缺乏防空火力,于是向蘇聯購買高炮以解燃眉之急。中國計劃引進36門M1931型76.2毫米高炮,為什么才這么點,原因是價格高昂。這種炮每門高達20000美元,而蘇聯售華的伊-15戰斗機單價才35000美元,當時的國力買多了也負擔不起。
由于M1931型高炮在三十年代中期還是比較先進的,因此蘇聯不想賣太多,最終只賣給我國20門,每門炮配2000發炮彈,就這區區20門炮還是出了問題。1938年春,20門M1931型76.2毫米高炮運抵新疆,在交付時國軍發現電操作系統已經被蘇方拆除,理由是怕泄露技術秘密。這樣一來,該炮的最大優勢就沒有了,成了手動操作,射速以及命中率就會降低。雖然M1931型高炮成了簡裝版,但有就比沒有強,于是國軍將20門炮編為5個連,立即投入戰斗。
1938年8月,配備蘇制M1931年76.2毫米高炮的3個連趕到武漢參戰,另外派遣高炮45團第7、8兩個連到廣東支援作戰。兩個連于10月上旬到達廣東,沒幾天國軍就從廣州撤退,笨重的M1931型高炮只好裝在火車上運走。但還沒等火車開走,日軍飛機炸毀了鐵路,1門嶄新的M1931型高炮被攻進火車站的日軍所繳獲。
1938年11月,幾個裝備M1931型76.2毫米高炮連被重新分配到各地。1939年2月20日至23日,侵華日軍的戰斗機大規模轟炸蘭州,國軍4門M1931型高炮在幾天的戰斗中,共擊落了9架敵機。
8門部署在成都的M1931型高炮也不負眾望,在1939年11月4日的防空作戰中,擊落了2架日軍飛機。但是,國軍裝備的M1931型76.2毫米高炮畢竟數量太少,在抗戰中起到的作用有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