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曾業 攝影報道
4月15日,一場特殊的“田間課堂”在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萬家鎮五洞村舉行。來自全市的農業勞模、工匠代表化身“學生”與“講師”,通過實地觀摩、經驗分享等形式,共話農業創新與鄉村振興新路徑,共繪農旅融合新圖景。
這是達州市總工會指導、達州市勞模協會主辦,由達川區總工會、達川區科協聯合承辦的首場勞模工匠業際交流互鑒活動,待經驗成熟后,將延伸至萬達開川渝合作示范區。
與會勞模參觀月亮灣農旅融合產業園。曾業 攝
與會勞模一行走進月亮灣農旅融合產業園,實地參觀了現代農業種植示范區、智慧農業管理平臺及特色文旅項目。
四川省勞模、五洞村村支書、產業園負責人梁遠芳詳細介紹了“農業+旅游+科技”的運營模式,展示了生態循環農業、數字農業管理系統的應用成效,讓勞模們直觀感受到“三產融合”為鄉村經濟帶來的活力。
與會勞模開展座談交流。曾業 攝
現場互動中,勞模們圍繞農產品的品牌打造、鄉村旅游運營等話題展開熱烈討論。座談會上,達川區總工會負責人介紹了區域農業產業發展特色與經驗,重點分享了勞模創新工作室建設成果。隨后,多位勞模代表結合自身實踐,分別就“智慧農業技術應用”“傳統種植技藝傳承創新”“農旅融合產業鏈構建”等主題作交流發言。
“通過‘專精特新’技術共享、創新思維碰撞,我們已形成‘聚能輻射’效應。”達州市勞模協會會長丁長興介紹,業際交流是打破行業壁壘、激活發展動能的關鍵舉措。
與會人員參觀鸚鵡養殖基地。曾業 攝
丁長興回顧了近年來勞模工匠業際交流的實踐成果。2022年鄉村振興主題交流會推動特色農業經驗推廣,2023年工業制造專題會促成企業合作升級,2024年新質生產力研討會搶占技術先機。
2025年,農業領域的勞模工匠業際交流,如何能夠達到預期效果、提升全市農業產業發展質效?丁長興給出了思考。
“勞模工匠是‘技術智庫’,要通過示范將個體經驗轉化為群體效能。比如病蟲害防治技術,不能只藏在一家一戶,要技術共享。”丁長興說,創新碰撞也很重要,他倡議建立“揭榜掛帥”機制,“誰有本事解決農產品保鮮難題,我們就支持誰掛帥攻關!”
“勞模精神不只是榮譽,更是攻堅克難的故事。要讓大家知道,成功背后是千百次失敗。”丁長興特別提到,勞模精神的傳承同樣重要。為此,下一步,協會將組建跨行業技術顧問團,“把工廠里的好方案搬到田間,把田間的需求反饋給車間,實現雙向賦能。”
交流互鑒活動現場合影留念。曾業 攝
農業是達州發展的根基,但現代化水平亟待提升。“本次農業交流主要目的,是幫助農業行業的勞模工匠補齊技術短板。”丁長興告訴記者,按照“農業先行、多域拓展”的思路,未來三年,他們將“業際交流互鑒”活動延伸至醫療、食品、智造等領域,打造全省示范、全國影響力的勞模工匠品牌。
按照《達州市勞動模范協會行業勞模工匠業際交流互鑒活動辦法(試行)》,從2025年第二個季度開始,達州市勞模協會將通過“現場觀摩+座談研討”模式,實現資源共享、技術互鑒。活動采取輪流承辦機制,后續將由各縣(市、區)及勞模企業接續開展,確保交流活動常態化、實效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