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淮北市以一份182.0649公頃的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揭開了城市發展的新篇章。這份計劃是淮北未來產業升級、人口集聚、功能優化的“風向標”——商服用地占比10.06%,住宅用地36.72%,工礦用地28.72%,公共配套與交通用地合計超17%……每一寸土地的規劃,都在回答一個問題:淮北將如何從資源型城市向現代化綜合都市轉型?
NO.1|壹
長三角"黑馬"的崛起密碼
戰略卡位:四省通衢的黃金坐標
在"兩山三河四區"的生態基底上,淮北正構建"一主兩軸一基地"的超級架構。這個北接徐州、東融長三角、西聯中原城市群的樞紐,已布局"中央湖帶+高鐵西站"雙核驅動。更驚人的是,其規劃中預留了18.7平方公里戰略留白區——相當于30個人民公園的體量,暗藏未來十年產業爆發的伏筆。
產業暗戰:能源革命背后的萬億賽道
根據土地供應計劃,2025年工業用地占比達41%,重點投向龍湖高新區的電子信息、相山經濟開發區的食品科技。更值得關注的是,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釋放的36.8平方公里用地,將打造全國首個"礦地融合示范區"。這里或將誕生下一個"寧德時代"級的能源巨頭。
交通破局:1小時飆進長三角核心圈
徐淮宿蚌、徐淮阜兩大發展軸上,規劃中的淮宿蚌城際鐵路與徐淮阜高速將形成"十字動脈"。高鐵西站片區3.2平方公里站城一體化開發,暗合鄭州東站模式。當通勤圈壓縮至45分鐘,淮北正在改寫"長三角房價洼地"的既定劇本。
NO.2|貳
價值裂變中的五大激戰區
相山老城:中央湖帶的財富密碼
綠金湖片區12宗住宅用地集中供應,濱水地塊樓面價已突破4500元/㎡。政府將投資23億打造"城市客廳",周邊教育用地猛增47%,這里正在復制杭州錢江新城的升值神話。
濉溪縣城:相濉一體化的隱秘贏家
在"雙城六鎮"布局下,濉溪獲得19.6平方公里城鎮擴展空間。鳳凰山片區工業用地轉型商住混合開發,容積率突破3.0,暗示著產城融合的暴擊機遇。更值得警惕的是,該區域土地溢價率已連續6個月領跑全市。
高新區南區:硬科技的主戰場
規劃明確將電子信息產業用地擴容至8.7平方公里,配套建設人才公寓用地占比達15%。當華為云計算中心落地,周邊3公里內住宅用地溢價空間或超200%。
高鐵:皖北的"虹橋樞紐"
站前商務區規劃4宗商業地塊,要求配建五星級酒店與甲級寫字樓。參考合肥南站周邊房價5年3倍漲幅,這個TOD模式的新興板塊正在醞釀資本風暴。
朔西湖片區:生態倒逼的價值覺醒
政府投入18億進行生態修復后,周邊住宅用地容積率被嚴格限制在1.8以下。低密改善型產品集中入市,或催生皖北首個"中央別墅區"。
No.3| 叁
存量開發主導,“點燃”市場!
淮北2025年供地計劃中,工礦用地52.2878公頃(占28.72%)高居首位,遠超商服和公共用地。這傳遞出一個明確信號:工業仍是淮北經濟的“壓艙石”。尤其是市高新區8.0188公頃的工業用地供應,結合“存量+新增”并行的供地方式,暗示當地或聚焦高端制造、新能源等新興產業,推動傳統工業區向智慧園區轉型。
與此同時,住宅用地66.8537公頃(占36.72%)的龐大規模,直指人口導入和城鎮化加速。值得注意的是,住宅用地中100%為商品房用地,零保障房供應。這一方面反映淮北房地產市場仍以商品化為主導,另一方面也提示未來需關注剛需群體的住房配套政策是否跟進。
公共配套的“補短板”意圖同樣明顯:7.7442公頃公共管理用地、9.4501公頃公用設施用地,加上14.3045公頃交通運輸用地,將重點完善教育、醫療、交通網絡。例如,烈山區規劃的特殊用地(13.1097公頃)或與區域醫療中心(如烈山區人民醫院北地塊)建設相關,進一步強化城市服務能級。
結語:2025年淮北供地計劃,本質上是一場“城市資源再配置”的博弈:
機遇層面:產業用地夯實經濟基礎,住宅與配套用地提升宜居度,特殊功能地塊塑造差異化競爭力,整體指向“產城人”融合的良性循環。
挑戰層面:過度依賴商品房開發可能加劇庫存壓力;工業用地占比高但創新能力不足,或陷入“低端鎖定”;存量用地開發需平衡拆遷成本與收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