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曹珂 劉慧慧 記者 高小雨)談及馮家岔村的變化,村民感受最深的就是環境好了。從垃圾圍村、污水四溢,到水清岸綠、美麗清潔,馮家岔村的變化正是吳堡縣實施村莊清潔行動、實現農村人居環境“內外兼修”的縮影。近年來,吳堡縣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作為鄉村振興的重點任務,通過環衛設施升級、長效系統整治、環保機制創新三維治理,著力治垃圾、治污水、治村莊,不斷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綠色鄉村建設取得新成效。
設施筑基:城鄉一體破解收運難題
作為人居環境整治的“先手棋”,吳堡縣全面推進環衛設施升級改造,構建起全域覆蓋的垃圾處理網絡。城區以“繡花功夫”推進垃圾分類,200個分類垃圾桶與10座兼具實用性與美觀性的示范亭,成為引導居民參與分類的前沿陣地;農村地區則通過237個勾臂式垃圾箱與6輛勾臂車編織起收運密網,實現“投放-收集-轉運”無縫銜接。當前,吳堡縣已建成高效環保的垃圾閉環管理系統,通過全流程密封化運輸,徹底杜絕了垃圾收運過程中的二次污染問題,全縣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已達100%。
系統施治:長效機制激活內生動力
吳堡縣以“千萬工程”為藍本,創新構建“制度+設施+管理”三位一體治理體系:在制度層面,將“八清一改”細化為年度任務,建立“三捆綁一包干”責任機制;基礎設施方面,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7%,污水處理率提升至38%;日常管理方面,404名專職保潔員按照《村級保潔員管理條例》實施網格化考核,河道巡查實行“問題發現-拍照取證-整改銷號”全流程留痕。這種毛細血管式的治理,讓環保意識在潛移默化中生根發芽。
機制創新:生態銀行兌出綠色自覺
吳堡縣積極探索鄉村“治理有效”賦能全面振興的新模式,通過建立垃圾分類積分激勵體系,打造“垃圾當鋪”“生態銀行”等特色平臺,構建全民參與的環保共治格局。在全縣5個垃圾兌換點,明碼標價的兌換規則清晰醒目:3個塑料瓶換一包抽紙、5顆紐扣電池換一支牙膏……這種“垃圾變現”的新模式,不僅有效解決了農村有害垃圾收運難題,更讓“生態有價”的理念深入人心。此外,該縣通過積分獎勵機制,將環境治理與鄉風文明建設相結合,既清除了以往基層治理的“盲區”,又激發了群眾主動參與的熱情。如今,“拎著垃圾去兌換”已成為當地新時尚。從設施升級到機制創新,從政府主導到全民參與,吳堡縣在人居環境整治中探索的三維治理模式,正為黃土高原的鄉村振興注入綠色動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