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時代,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愈發成為衡量一所大學綜合實力與社會貢獻度的關鍵指標。
2023年教育部發布的《中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顯示,全國1557所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轉化總合同金額達1371.4億元,同比增長16.0%,其中西安交通大學以總合同金額位列全國第9的亮眼成績,成為西北地區唯一躋身榜單前十的高校。
作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西安交大建有38個國家級研究平臺,發揮科研平臺優勢,制定基礎研究穩定支持、長周期考核等系列舉措,僅2023年,該校獲得11項國家科學技術獎。
自遷校以來,西安交大創造了30000余項科研成果,其中252項獲得國家三大獎,產生了數以千億計的經濟社會效益。
最近3年,西安交大建成成果轉化概念驗證中心、科技成果超市,打造了高效便利的科技成果交易平臺,累計在全國開展產學研對接活動4400多場,產學研合作金額超60億元。如此雄厚的科研積累,為科技成果轉化奠定了堅實基礎,也是該校能在成果轉化金額榜單上名列前茅的根本保障。
在校企合作方面,西安交大探索創新模式,成果斐然。西安交大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共建校企導師組,并榮獲中國卓越工程師培養聯合體頒發的人才培養全國優秀校企導師組榮譽證書(全國僅10項)。
西安交大在與航天科技六院、五院等深度融合過程中,探索出“新港三融”模式,即將傳統的“甲乙雙方、一紙合同、一個項目、一筆經費”方式,迭代為“水乳交融、校企團隊參加國家重大科研任務”的新模式。雙方依托創新港,打破高校傳統組織模式,打造多學科交叉融合生態。
通過構建“任務開放、共享共擔”合作機制,拓寬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隊伍;創立“雙兩總、九張表”管理機制,創新高校有組織科研管理范式;建立“實戰化、雙導師”育人機制,提升卓越工程人才培養能力。
這種深度融合模式,讓科研成果能夠更高效地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近3年,西安交大已與210余家龍頭領軍企業簽署共建聯合研究院(中心)協議,建立83個校企深度融合創新聯合體,轉化孵化213家企業。
科技成果轉化的累累碩果,最終要服務于人才培養的根本使命。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對復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西安交大在課程設置方面,加強跨學科課程建設,打破學科壁壘。
在外語和經濟跨學科教學中,外語系積極融合外語與國際貿易課程,在課程中將國際貿易的基本原理作為教學重點,通過模擬國際貿易場景,讓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同時積極開展文化交流與合作,通過對不同文化的了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國際業務環境,從而提高學生跨文化溝通和交流能力。
同時,西安交大還增加實踐課程比重,像航天所負責落實的多個校企合作基地,為空天往返動力與智能制造校企深融平臺的學生提供大量實踐機會,讓學生參與前沿科技的研究和技術轉移方向的思考。
此外,該校積極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通過與企業聯合開展項目,讓學生在“真槍實彈”的項目討論中,激發創新熱情,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業意識。
綜合來看,西安交通大學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突出表現,彰顯了其強大的科研實力和積極創新的校企合作模式。
而這些優勢又切實落實到人才培養中,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廣闊的實踐平臺和濃厚的創新氛圍,值得每位考生重點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