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賓陽縣創新構建“1+N”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模式,通過構建覆蓋縣、鎮、村、實踐點四級文明實踐網絡,以“我們的節日”為載體,深入挖掘賓陽歷史文化,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中,讓傳統節日成為傳播新思想、弘揚新風尚的重要載體,有效打通了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賓陽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展“傳承文化 共迎新春”送春聯文明實踐活動
深挖文化內涵,讓傳統節日彰顯文化魅力
賓陽縣以“我們的節日”為主線,將春節、元宵、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轉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實踐,通過“百龍舞賓州”炮龍節展現非遺魅力、“福滿新春鬧元宵”融合民俗與家風教育、“孝在新時代 溫情暖重陽”弘揚孝老愛親美德等一系列活動,在文化浸潤中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群眾中悄然生根,傳統節日真正成為凝聚人心、增進福祉的精神紐帶。同時,在內容創新上,注重挖掘節日文化中契合當代社會需求的現實價值。如,清明節以“移風易俗過清明”倡導生態安葬,端午節通過“陪伴成長”關愛未成年人,七夕節開展“情暖童心 用愛陪伴”活動強化家庭責任,中秋節以“情暖鄰里迎中秋”促進社區和諧,使文明實踐活動與經典誦讀、民俗體驗相結合,讓抽象的傳統文化轉化為群眾可感知、可參與的文明實踐。據統計,2024年以來,全縣圍繞傳統節日開展各類民俗文化活動540多場,惠及群眾45萬多人次。
古辣鎮馬界村開展“星級文明戶”集中授牌儀式
深化移風易俗,讓傳統節日引領時代文明新風
賓陽縣以自治區移風易俗試點縣建設為契機,以鄒圩鎮、古辣鎮等五個試點鎮為突破口,通過移風易俗“五個統一”工作法,聚焦“我們的節日”文化載體,以點帶面,大力推進移風易俗,推動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親敬老等社會風尚更加濃厚。中華鎮興隆村通過村民議事、好人引領、信用積分、家風家訓等多種途徑,以“小切口”破解農村移風易俗工作中的難點堵點。古辣鎮創新打造稻香緣紅白喜事宴會廳,在清明節開展“鞭炮換鮮花”活動,創作“移風易俗七字歌”,倡導大家摒棄不良社會風氣,形成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2024年,推薦陳平鎮名山村、古辣鎮劉村參評全國文明村鎮,推薦各級身邊好人50多名,為2924戶“星級文明戶”頒發榮譽銘牌,創建了移風易俗示范鎮、村各5個,形成“一鎮一品、一村一策”的文明鄉風建設格局。
賓陽縣在賓陽縣鳳凰小學舉辦2024年“我們的節日·端午”文明實踐活動
深耕“節日+志愿”,讓傳統節日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賓陽縣始終堅持在傳統節慶文明實踐活動中融入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創新構建“政策引導+資源整合+群眾參與”機制,依托全縣257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實踐點),利用全縣各級志愿服務團隊,在“我們的節日”系列文明實踐活動中圍繞學習黨的創新理論、宣傳宣講黨的政策、培育踐行主流價值豐富活躍文化生活、持續深化移風易俗等方面,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文明實踐活動,通過將傳統節日與志愿服務深度融合,成功打造了“文化傳承+民生服務”的示范樣本。全縣共培育了賓陽縣“紅錦綠袖”環保、“火焰藍送平安”“紅藍白守護者”——關愛青少年健康成長等多個特色志愿服務項目,打造了具有“民俗特色”“文化特色”的賓陽縣新時代文明實踐非遺(織錦)傳承基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譚湘光織錦展示館、賓陽炮龍文化園、賓陽縣思隴太守新時代文明實踐竹編技藝傳承基地等特色實踐陣地。2024年,共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450多場次,服務總時長59692小時,實現了志愿服務活動天天見、日日新,長流水、不斷線,群眾對文明實踐活動滿意度達90%以上,形成了“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全民共享”的文明建設新格局。(杜世軍、陳志剛、丁俞心)
來源:賓陽縣委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