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一句話:
父母該偷懶時要偷懶,忍住幫孩子的沖動,才能修煉成為智慧父母。
父母愛孩子的心,天地可鑒,是掏心掏肺,不摻雜任何自私之心。
可是也正是父母對孩子照顧太好,呵護太多,才會導致孩子在吃好穿暖后,還有了更多的要求與控制。
父母愛孩子的心是真的,但對孩子極度的控制欲也是真的。
拿著為孩子好,而不斷入侵孩子的生活,要求孩子應該早睡早起,應該好好學習,不應該玩游戲太多,不應該熬夜。
這樣的要求,本質上的確是為了孩子好,但同時也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父母如果拿自己的生活習慣以及對自我的要求為標準,強加給孩子,要求孩子必須要按照自己同樣的作息和標準去生活。
在孩子11歲之前,可能還不會激發太大的親子矛盾,這時孩子年齡尚小,覺醒萌芽還在沉睡,再加上孩子還比較弱小,不敢反抗,只能聽話。
而到了孩子12歲左右,隨著個頭的長高,思想的獨立,覺醒意識的萌動,孩子就不太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了。
于是就開始反抗,開始發脾氣,開始不聽父母的,開始摔東西,開始向父母示威。
孩子反抗父母,孩子不再聽父母的話,孩子追求自由和獨立,這是青春期孩子獨立意識覺醒的開始。
父母一定會感覺到難受,之前品學兼優的乖孩子,開始不聽話了,開始反叛了,開始管不著了。
失控的感覺,讓父母十分地煎熬。面對著想管而管不了的孩子,欲哭無淚。
父母嘗試著用更強硬的制止來恐嚇孩子,來管控孩子,只是徒勞無功。
孩子就會發脾氣,摔東西,拿不活了威脅父母,這時父母只好暫時屈服,孩子就掌握了主動權。
父母生氣得很,于是就通過催,講道理和勸的方式,想讓孩子回頭是岸。
可是孩子更肆意妄為了:
要手機不給,那就鬧、哭、吼,摔東西,讓左鄰右舍都不安寧,父母一看孩子崩潰了,就趕緊妥協和讓步;
作業也不寫,父母催得緊了,敷衍一下隨便抄抄;
課也不想上,完全沒有一點心思學習;
飯也不正常點吃,經常饑一頓飽一頓。
父母會埋怨都是因為手機和游戲,孩子才會這樣,要是沒有手機,原本乖巧懂事的孩子根本不會這樣!
手機和游戲只是孩子逃避后的一個避風港,并不是孩子抑郁和厭學的根源。
每一個問題孩子背后,都有一個問題父母。
通常容易抑郁和厭學的孩子的家庭,都有情緒不穩定和高控制的父母,同時又很溺愛孩子。
這些父母往往自身還很優秀,但很刻板,容易有非黑即白的教育觀,對孩子管控也比較死板和嚴格。
小時候,對孩子的管理方方面面都要干預,幾點吃飯,幾點起床,幾點睡覺,幾點寫作業,幾點出去做,完全按著固定的模式重復。
這是父母自身的習慣,于是也就將這樣的育兒模式照搬到孩子身上。
可是這樣的模式對于青春期的孩子,完全失效了。
兩代人的作息和習慣,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
在父母看來,我就要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條件,最優的作息以及最合理的安排,不允許有半點的失控。
我在輔導過程中,也遇到這樣的媽媽,孩子超過11點睡她會崩潰得大哭,在她看來孩子10點前睡這是她的底線,超過這個點她就會情緒崩潰,難過于無以復加。
我能理解媽媽愛孩子的心,但也對媽媽拿“我為你好,你就必須早睡“為底線要求,引發的一系列親子關系的矛盾。
同時對于手機和游戲也視為洪水猛獸,之前是嚴控手機,孩子半點都拿不到,后來在孩子哭鬧的抗爭下,勉強給玩一會。
然后在要回手機的過程中,各種拉扯,各種親子關系矛盾的爆發,媽媽氣得哭,孩子也急得哭,最后一地雞毛。
手機和游戲從來都不是孩子厭學的根源,而是父母跟孩子的關系,以及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父母強的控制欲,一旦孩子達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的情緒就先崩掉了。
這時孩子的情緒怎么可能會好?壓抑久了,就厭學了,就抑郁了,就覺得一切都沒有意思了,也會覺得生無可戀。
孩子眼里沒光了,讓父母心疼,可是父母的說一不二和高控才讓孩子一步步走向了暗淡。
總是為拿孩子好來約束孩子,總是拿手機坑了孩子,卻沒想過這么多年對孩子那么多不允許,孩子不壓抑嗎?孩子不委屈嗎?
孩子是個人,不是一件物品,即便父母對孩子好到過度,但剝奪了孩子的自由與權利,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不理解孩子感受,同樣讓孩子悲傷逆流成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