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廊坊三河市推行店招“禁色令”,強制要求商戶門頭牌匾禁用紅、藍、黑三色,引發社會質疑,上級有關部門已經介入調查。
目前,廊坊市聯合調查組經初步核查,已核實相關問題。對三河市委主要負責人免職處理,并責成三河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汲取教訓,全面整改。
經過數日的發酵,4月14日晚,這一消息再度沖上熱搜。
????
有網友稱河北省三河市多家商鋪更換招牌顏色,紅色藍色等底色被“禁用”,一張招牌變為綠色的蜜雪冰城照片廣泛傳播并引發熱議。
三河市多條街道的商戶表示,接到城管部門“整改”通知,有的招牌由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上門拆除,有的商戶自主更換或刷漆,還有商鋪老板發視頻提醒顧客廣告牌更改顏色別走錯。
針對此事,多方發表相關評論。
中國廣告協會:“一刀切”決定商戶招牌顏色,可謂形式主義典型
中國廣告協會發文稱,店招作為商業廣告的重要形式,不僅是店鋪的標識,更是品牌傳播的有效載體,城市店招管理應該遵從市場規律。
像蜜雪冰城、肯德基等國內外品牌,經過多年投入積累,其標志性的招牌,具有極高的辨識度,消費者一眼就能識別,在品牌推廣和市場營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是企業的無形資產。一旦招牌顏色被強制更改,品牌辨識度大幅降低,甚至會讓顧客誤以為是“山寨店”,對品牌形象和商業利益造成嚴重損害。
城市需要多彩和活力,強制性用“紅、藍、黑”,或者強制不許用“紅、藍、黑”,明顯違反事物規律。
中國廣告協會認為,城市店招管理應該反對形式主義,堅守法治思維。中央一再強調反對形式主義,而不顧實際情況,僅憑個人或者少部分人的好惡,“一刀切”地決定一個城市的廣告店招顏色,可謂形式主義典型。
城市管理涉及面廣,矛盾多,難度大,但這不應成為行政不作為、亂作為的理由,對城市店招進行規劃,規定一定的規格、材料、安裝規程、安全標準、維護維修等,這些必要的管理,群眾能夠理解和接受,但是如果連店招顏色、字體、樣式都要統一管起來,則明顯管理越位了。
人民日報:城市治理,不能光看“面子”是否光鮮亮麗
人民日報客戶端刊發評論文章《商家招牌禁用“紅藍”,城市治理不能如此要“面子”》,文章指出,商鋪招牌是商戶招攬生意的“名片”,也是體現商鋪經營特色的標識,是其品牌形象的一部分。招牌只要不違反法律法規,合乎公序良俗,使用什么顏色,相關部門該保持審慎,不宜過多干涉。如果為優化城市整體形象,對商鋪招牌進行規范,調整影響市容市貌的牌匾,并非不可,但需合法合規,程序和措施應該合理可行、完備周延。
有關部門在措施出臺前,理應多聽聽各方特別是群眾意見。以行政指令簡單強制統一招牌顏色,明顯損害市場主體經營自主權,增加商戶經營成本,給消費者帶來諸多困擾和不便,也是對營商環境的一種傷害。
城市治理,不能光看“面子”是否光鮮亮麗,更要看“里子”是否真正讓群眾得實惠、有助于安居樂業。與其在招牌顏色上費心思,不如認真幫助店鋪商戶解決“成長中的煩惱”“發展中的問題”,真正聚焦消費者關注的痛點堵點難點問題,提升消費體驗,保障消費權益。
文章指出,引發廣泛關注和質疑后,從報道看當地似乎有所調整,一些商鋪招牌已經重新更換。知錯就改、聽取民意是好事,但仍有許多問題有待回應:招牌為什么要拆?是否經過合法合規的流程?誰來承擔商戶被迫更換招牌的損失?把問題講清楚,真心實意面對公眾,才是正確姿態。
新華網:權力豈能如此任性
新華網針對此事發表評論稱,“蜜雪冰城”招牌紅變綠后又刷紅,醫院紅十字標識被刷綠后整體拆除……一句“口頭通知”,好端端的招牌被迫“改頭換面”;引發輿論嘩然后,招牌又改了回去。有商戶因招牌反復整改陷入“無牌經營”,消費者抱怨“黑燈瞎火找不著店”,網友吐槽這出“綠招牌”鬧劇,“太兒戲了!”
城市治理如同兒戲,將權力任性展現得淋漓盡致。在這件事上,公眾反感的正是相關部門的這種對權力的濫用。
中央明確要求,一體推進學查改,融入日常、抓在經常。對于各地各部門來說,杜絕類似鬧劇必須建立長效機制,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讓治理回歸服務本質。
關注民生周刊視頻號
來源 | 廊坊市人民政府網站、人民日報客戶端、新華網、中國廣告協會微信公眾號
編輯 | 李雪
責編 | 姜玉函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體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