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龍泉鎮卡拉村,一幢幢小木樓依山而建,一批批游客沿著小道走進銀飾、蠟染、刺繡工坊。這里,累計有8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入駐,是丹寨縣非遺項目的創新高地,產業具有鮮明特色。
在丹寨縣國春銀飾有限責任公司,南方電網貴州凱里丹寨供電局工作人員了解用電需求。楊啟志攝
為發展好當地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近年來,南方電網貴州電網公司結合本土非遺產業特色,因地制宜制定供電方案,擴寬產品銷路,不斷推動傳統非遺產業迸發新活力,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生產革新:電力驅動非遺制造
走進丹寨縣國春銀飾有限責任公司加工廠,電腦設計圖紙、電爐熔銀、機器自動雕刻……一件產品的“誕生”,已實現全流程的電能化生產,效率和質量都得到大幅提升。
“就拿最基礎的熔銀來說,以前這個工作只有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才能做。現在,電爐溫度是恒定的,只需根據熔銀情況調節,很簡單方便。”國春銀飾負責人王國春介紹。
南方電網貴州凱里丹寨供電局工作人員在丹寨縣國春銀飾有限責任公司檢查用電設備。龍定錦攝
產品生產,電力是基礎保障。“我們每個月會進行一次上門服務,幫忙檢查用電線路、設備,并提出整改方案。”南方電網貴州凱里丹寨供電局龍泉供電所副所長龍庸權說。同時,貴州電網公司提前謀劃,2023年以來,先后投資335萬元、305萬元,新建、改造10千伏線路各1條,提升供電可靠性。
在電力“動能”的加持下,目前國春銀飾就業人員達40余人,2024年綜合產值約1500萬元,生產銀飾3.5萬件。其中,返鄉就業人員居多,家住丹寨縣南皋鄉排寨村的楊昌華就是其中一位。他說:“我現在一個月有5000多,下班就能回家,比在深圳打工的時候好。”
返鄉創業的藍錦染藝有限公司負責人張義蘋,也于2021年把蠟染工坊搬到了卡拉村。“這邊有政策支持,并且供電穩定,靠近景區,很適合我們發展。”張義蘋表示。
乘著政策之風,伴著電力護航。如今,卡拉村走上了一條集約化、生產化、特色化的產業發展道路,已實現規模化生產,其中國春銀飾用電量由2019年的6萬多度,增長到2024年的43萬多度,超7倍。
銷售破局:線上線下協同推進
4月8日,貴州電網公司精心挑選的12款銀飾產品上線南網商城,實現消費者只需登錄赫茲樂購小程序,找到丹寨銀飾專區就能下單選購心儀產品,銷售渠道進一步擴寬。
南方電網貴州凱里丹寨供電局工作人員對丹寨縣國春銀飾有限責任公司配電房的儀表運行情況進行檢查。楊啟志攝
“依托貴龍省域幫扶平臺,我們積極與南網互聯網公司展開合作,成功簽訂合作協議,將丹寨縣的銀飾引入了南網商城。”貴州電網貴龍創新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產品銷售部副總經理陸艷紅說。
同時,得益于供電的穩定可靠,卡拉村的銀飾、蠟染等企業還開起了直播帶貨。以國春銀飾為例,該企業平均一場直播銷售額達1.6萬元。2024年,國春銀飾銷售額累計達1200萬元,銷售產品約3萬件。
在線下銷售渠道方面,貴州電網公司也積極拓展,于2025年1月嘗試組織開展鄉村振興供電助力非遺產品展銷活動,并取得初步成效,當日售賣丹寨銀飾、蠟染等產品銷售額超2萬元。目前,貴州電網公司已在自己的幫扶特色產品區,設立丹寨非物質文化遺產線下體驗專區,里面集中展示了27件銀飾精品,涵蓋拉絲壺、拉絲杯、項鏈等多個類別,款式多樣、工藝精湛,引人駐足觀看和購買。
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龍泉鎮卡拉村,南方電網貴州凱里丹寨供電局工作人員上門服務,幫助企業檢查用電設備。龍定錦攝
“接下來,我們將持續做好消費幫扶工作,嚴格把好產品質量關,線上、線下協同推進,拓寬丹寨銀飾的銷售渠道,努力提高銷售數量,為丹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鄉村振興貢獻力量。”陸艷紅表示。(龍定錦、蔡興文、蒙萬剛、趙英、劉寧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