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針對三河市“廣告牌匾禁用紅藍黑底色”等問題,廊坊市聯合調查組經初步核查,媒體反映的主要問題基本屬實。目前已對三河市委主要負責人免職處理,并責成三河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汲取教訓,全面整改。
下一步,將根據調查結果,對相關責任人依規依紀依法追責問責。同時健全長效機制,對侵害群眾利益、破壞營商環境的行為“零容忍”,堅決維護經營主體和人民群眾合法權益。
三河市委主要負責人(應該是市委書記)被免職處理,將對相關責任人依規依紀依法追責問責,相當于給公眾一個說法了。但對事件的反思應該才剛剛開始,而且反思必須聚焦在“有權就任性”之上。
因為,當蜜雪冰城的招牌從熟悉的紅白配色變成“水泥灰”、“青草綠”,當街醫院的“紅十字”變成“”綠十字”,公眾的質疑已非簡單審美之爭,在河北廊坊三河市,這場以“城市管理”為名的顏色禁令,暴露出的是某些地方行政決策的任性妄為。禁用紅黑藍三色的謎之操作,恰恰映出權力失序下的治理荒誕。
從“口頭通知”禁用三種基色,到商家被迫將招牌改成“性冷淡風”,這場鬧劇完美演繹了權力任性的標準模板:既無正式文件闡明法規依據,也未公示專業色彩規劃方案。當城市管理淪為人治游戲,紅藍黑究竟觸動了哪位決策者的神經?是風水大師的“五行相克”讖語,還是領導親屬的廣告公司等著接單?公眾的戲謔猜測,實則是對行政神秘主義的辛辣諷刺。畢竟,在政務公開透明的當下,任何經得起推敲的決策,又怎會滋生如此多“陰謀論”?
放眼全國,從“千店一面”的黑白配,到“英譯中”的拼音招牌,此類審美霸權屢見不鮮。住建部《城市戶外廣告設施技術標準》明確要求避免“一刀切”,但某些地方仍將整齊劃一視為治理成績單。三河市的顏色禁令,本質是把城市當沙盤、將商戶當道具的權力展演。這種以犧牲商業活力為代價的“視覺整潔”,恰如給城市套上灰色囚衣,表面井然有序,內里生機枯竭。當蜜雪冰城被迫“褪色”,失去的不僅是品牌辨識度,更是一個城市的煙火氣。
顏色禁令引發的震蕩遠超視覺層面。商家重制招牌的經濟損失、被迫違和的品牌形象、潛在投資者的望而卻步,構成營商環境的多米諾骨牌。據企查查數據,2023年因“市容整治”引發的商戶行政訴訟同比增加27%,此類決策正在制造新的政商矛盾。更值得警惕的是,當“口頭通知”就能動搖市場預期,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便成了空中樓閣。那些連夜改換門庭的商戶,此刻或許正用腳投票,因為,今天能禁紅藍黑,明天就可能禁黃綠紫。
破解顏色迷局,需重拾三個常識:其一,城市治理不是美術作業,應尊重商業規律,《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明令禁止增設行政許可;其二,公共決策須經合法性審查,禁用顏色若無法出示國家強制標準,即是權力越界;其三,市容管理應建立協商機制,而非單方面“下旨”。成都錦里、長沙文和友的成功案例證明,多元共生的街頭美學,才是城市真正的競爭力。
站在城市規劃的高度,顏色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單選題。當三河市的灰色招牌在短視頻平臺瘋傳,這場鬧劇已然成為最刺眼的城市廣告,它告誡所有觀望者:當權力開始對顏色過敏,市場經濟的調色盤終將褪成一片荒蕪。城市治理者該醒悟了:管好該管的,放手不該管的,方是長治久安之道。畢竟,老百姓真正反感的,從來不是招牌的顏色,而是某些人“把權力當顏料刷”的官僚做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