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瑾山月
這陣子,博主@王南皓的一個視頻火了。
作為一名高中生,他隔空向家長們喊話:
“你們大人講了99%的話,我們都當成耳旁風了!但是你好不好奇,那1%我們到底是怎么聽進去的?!?/strong>
是啊,平常和孩子交流,經常是我苦口婆心地說,他事不關己地玩。
但我也發現,孩子并不是一句不聽,偶爾也能聽進去點。
這是為什么呢?
于是我抱著好奇心,繼續聽@王南皓講。
視頻里,他舉了幾個例子。
第一個是關于讀書的。
小時候,媽媽希望他多讀書,可他完全提不起興致。
后來真正喜歡上讀書,是因為兩個要好的朋友喜歡讀書。
第二個是關于學習的。
爸爸帶他游泳,從來沒有強迫他,而是每次一到泳池,看到大人游他自己也想游。
第三個是關于成長的。
他性子倔,經常犯了錯也不認輸。
直到哥哥給他做了一個人際交往的示范,他才學會了主動解決矛盾。
最后,@王南皓總結說:
聽進去的那1%,根本不是說教,而是影響。
聽到這里,我才恍然明白:
原來,教育不是喋喋不休地講道理,而是扎扎實實地去行動。
能影響一個孩子的,不是父母說了什么,而是父母做了什么。
家長需先成為方法本身,才能給予孩子答案。
一個扎心事實
你對孩子的管教,99%都沒有用
教育孩子的時候,你有沒有過特別無助的時刻?
你管他吃喝拉撒,跟他屁股后面各種囑咐,他嫌你“事多啰嗦”;
你勞心勞力地替他打算,敦促他讀書學習,他回你一句“煩死了”;
你怕他走歪路,一刻不放松地約束著,最后反而惹得他疏遠了你。
為什么我們的拳拳之心,孩子就是不懂呢?
一位教育圈博主就分析過。
一切無用的管教,都源自父母的雙標。
他講了個很典型的例子。
兒子磨磨蹭蹭不寫作業,老爸催了又催。
可兒子還是一會玩iPad,一會搗鼓電話手表。
終于,老爸忍無可忍,開始罵起來。
面對兇巴巴的老爸,孩子懟了一句:“你天天玩手機,憑什么我天天學習?”
老爸啞口無言,孩子繼續問:“你自己都覺得看書無聊,玩手機有趣,為什么逼我讀書?”
這下,老爸完全無計可施,只能搪塞幾句,灰溜溜地走了。
這個場景,你我并不陌生。
很多時候,我們縱容自己,允許自己熬夜、打游戲、吃垃圾食品。
卻約束孩子們,不能懶散、不能任性,要一板一眼地生活。
如此浮于表面的管教,在孩子那里,向來是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就像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的:孩子只能從自己出發來認識世界。
如果他自己意識不到怎么做才對,僅憑咱們不停地說,是無用的。
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99%的話,孩子都當成了耳旁風。
武志紅老師的講座里也說過:
“世界上最無效的努力,就是對孩子掏心掏肺地講道理。你講的道理越多,孩子越反感,更不愿意和你溝通。”
更深入一點講,只講道理的溝通模式,還可能破壞親子感情。
前蘇聯心理學家彼得羅夫斯基把家庭關系分為四種:
獨裁主義家庭關系、監護式家庭關系、和平共處式家庭關系、合作式家庭關系。
彼得羅夫斯基認為,在所有家庭模式中,獨裁主義家庭關系最為糟糕。
這類家庭中,往往有一個人把自己置于權力中心,總在教育和改造其他人。
這樣的家庭氛圍里,孩子非但不聽話,還很難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
所以說,對孩子一味管教不是上策,還得從根本問題入手。
教育不是父母說了什么
而是做了什么
那孩子的根本問題在哪?
答案顯而易見,就在父母身上。
《正面管教》一書中,作者簡·尼爾森分享過自己和孩子之間的小故事。
某一天,她忽然發現孩子做事總是半途而廢。
她覺得有必要糾正一下孩子。
可孩子卻說:“媽媽,我都和你學的呀!”
她一聽,這才回想起來,自己寫稿卡文時,總是不耐煩地把稿子一丟,轉頭就干別的。
簡的經歷,真是印證了那句話: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
要想改變孩子,最根本的辦法,還是改變我們自己。
在網上,看過一個故事。
初三生小何,中考后迷上了電子游戲,導致成績下滑。
何媽媽一看孩子這樣,就辭職回家陪讀。
剛開始,媽媽并沒有急著管束兒子,反而在家里裝上了網線。
她意思是,孩子要打游戲就在家,別再通宵泡網吧。
一看媽媽沒禁止打游戲,小何的抵觸心理就沒那么強了。
這是何媽媽的第一步。
接下來,何媽媽每天按部就班地生活。
她很少玩手機、看電視,就是好好睡覺、吃飯、運動。
一段時間后的某一天,小何忽然提出,想和媽媽一起晨起跑步。
而要早起,就得早睡,正好改變熬夜打游戲的作息規律。
這是何媽媽的第二步。
等孩子身體養好了,精氣神充足了,何媽媽仍沒有談學習的事。
而是自己報名了注冊會計師,在家備考。
她心無旁騖地學習、做題,時不時和孩子交流學習體會。
不知不覺間,兒子也萌生了學習的興趣。
就這樣,不出半年,何媽媽就幫孩子戒掉了網癮,提高了成績。
整個過程,她一句說教都沒有,全是行動上的影響。
最令我感動的是,小何變好后,何媽媽卻將“功勞”全給了孩子。
鼓勵他說:“這一切,都是你自己努力換來的,和媽媽沒關系。”
有了這次成功的體驗,小何干勁十足,內驅力大爆發。
鄭淵潔說:“為人父母這么多年,最深刻的體會就是,閉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
如果父母無形中做好表率,又能帶給孩子成功體驗,何愁孩子不優秀。
讓孩子變好的底層邏輯
是父母先改變自己
上海光華劍橋校長雷冬冬曾說:
“與其每天都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孩子身上,試圖掌控孩子成長的每一秒鐘,做父母的不如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所以,讓孩子變好的底層邏輯,永遠是父母先好起來。
《做孩子眼中有本領的父母》中,就有不少讓家長“長本領”的方法。
我總結成3點,今天分享給大家:
①有本領的父母,有學問。
我們不必成為學者專家,但日常的學習還是必不可少的。
眼下的時代變化太快,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
如果固守經驗、自我封閉,未來的處境就相當堪憂。
所以,要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保持開放。
讀書、上網課、看論壇或是找人聊天,都是獲得知識的途徑。
當我們加快求知的步伐,孩子也會趕上來,與我們并肩前行。
②有本領的父母,有方法
“有方法”,意思是擁有“解決問題有方法”、“處理關系有方法”、“實現目標有方法”。
簡單來說,就是會做事、能成事。
為什么孩子不聽我們的話,是因為我們沒有影響力。
當我們做什么什么成,比如很會工作、很會做飯,或是某項愛好很出色。
孩子們有樣學樣,也會讓自己在事上練,不只是困于書本。
③有本領的父母,有韌性
所謂韌性,就是抗壓抗挫的能力。
情緒有彈性,心緒受控制,整個人的狀態很平穩。
如果我們做到了這一點,就能很好地紓解孩子的各種心理問題。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說過:情緒不是問題,不合理的思考才是問題。
再碰上什么煩心事,試著換個角度,換個思路,讓情緒平穩落地。
反復練習,刻意調整,我們就不再受控于情緒,有了心理韌性。
我相信,內心強大的父母,養不出脆弱的小孩。
美國作家魯道夫,在《父母:挑戰》中,有段分析很精辟。
他說:“教養孩子中,大多數父母不采取實際行動,不去思考,而只是嘮叨個沒完。無論孩子做什么,這些父母都有話可說。如果他們不知道該怎么做,就用言語來表達。確定無疑的是,嘮叨肯定是沒有用的,因為父母沒有提出任何建設性的意見?!?/p>
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
總是講道理的人,也知道孩子聽進去的不多,只是拿不出切實的有影響力的行動。
就比如,你也想帶領孩子運動或是讀書,可自己怎么也做不到,就只能用言語規勸。
畢竟,自律的、健康的、向上的生活態度,誰都無法輕易獲得。
我們先得克服人性中的弱點,養成好習慣,才能和孩子一起打開新局面。
只要我們活出自己的精彩,就能像太陽一樣,照亮孩子的一生。
與家長們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