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
近日,澳大利亞一場前所未有的音樂會正吸引全球目光——已經在2021年離世的美國實驗音樂作曲家阿爾文·盧西爾,其“迷你大腦”正在實時創作并演奏新曲目。這場名為“復活”的項目由澳大利亞跨學科團隊“四頭怪”主導,通過將盧西爾的白細胞轉化為干細胞并培育類腦器官,實現了科學與藝術的邊界突破。然而,這也引發了關于意識本質、生命倫理的激烈爭議。
“復活”項目的核心,是利用盧西爾生前捐獻的白細胞進行重編程。科學家將其轉化為誘導多能干細胞,再通過定向分化技術形成類腦器官——一種模擬人腦神經網絡的微型組織。這些直徑僅幾毫米的“迷你大腦”被置于64電極的精密網格中,實時捕捉神經信號,并通過開源軟件將電脈沖轉化為音樂。團隊成員馬特·金戈德透露,整個系統需對信號進行復雜算法處理,包括過濾噪音、識別可轉化為音高與節奏的模式,最終形成連貫的曲目。
值得關注的是,盧西爾本人早在1965年的作品《為獨奏者創作的音樂》中,便首次嘗試用腦電波生成聲音。這一先鋒理念,在60年后以更激進的方式延續——他的生物樣本成為技術介入的載體,而“創作”過程完全脫離人類肢體,僅依賴神經活動。
那么,迷你大腦是否擁有意識呢?有分析指出,類腦器官雖具備神經元網絡和電信號傳遞能力,但缺乏完整大腦的結構與感知輸入系統。這更接近一種生物模擬器,其‘創作’本質是隨機神經活動被算法賦予音樂意義的產物。換言之,聽眾感受到的“即興演奏”,實為技術干預下的概率性結果。
然而,有人認為:“即使沒有自我意識,類腦器官的神經活動仍承載著盧西爾的生物特征。他的創作偏好可能通過細胞記憶被部分保留。”有人感嘆“科技讓藝術家的靈魂得以永生”,也有質疑者直言:“這不過是高級點唱機,與盧西爾的真實創作無關。”
從科學角度來看,干細胞具有分化成各種細胞類型的潛能,通過特定的技術手段將其誘導形成類腦器官,在理論上是可行的。然而,要確定這個類腦器官是否具有真正的意識,科學界目前尚無定論。
類腦器官雖然在結構和某些功能上模擬了大腦,但與真正的人類大腦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大腦的意識產生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涉及到神經細胞之間海量的連接和相互作用,以及個體長期的生活經歷和學習積累。目前的類腦器官研究,只是在模擬大腦發育的早期階段,距離具備自主意識和高級認知功能還非常遙遠。
也就是說,“四頭怪” 團隊所培育的盧西爾 “迷你大腦”,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在執行一些基于其細胞特性的基本生理活動,將其創作音樂的行為簡單等同于原作曲家的意識表達,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
然而,“復活”項目觸動了敏感的倫理神經。有人提出尖銳問題:“若類腦器官能持續進化,未來是否需賦予其法律人格?當技術模糊了生與死的界限,如何重新定義‘藝術家’? 普通人是否也能通過保存細胞,讓創造力超越肉體消亡?”
這場實驗的價值,或許不在于解答“迷你大腦是否有意識”,而在于它迫使人類重新審視藝術的本源。當神經信號經由算法成為旋律,不得不讓人思考:藝術是意識的產物,還是連無生命體也可參與的熵減游戲?如果莫扎特的大腦被“復活”,他的新作該署名人類,還是實驗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