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豬媽媽
“我覺得……”“那是你覺得。”
“我看到……”“那又怎么樣?”
“你能不能……”“我不能!”
后臺有家長留言說,她孩子才小學五年級,但“頂嘴”成習慣。
不管他們說什么,孩子總能一句話把人點燃。
雖然很多人說,孩子“頂嘴”是好事,說明有主見,但她卻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不上進”“不尊重”。
“自己做錯了也不認錯,總是對著干,雖然知道打多了不好,但這怎么忍得住?”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類似的苦惱,孩子稍微大點,就開始不聽話了。
動不動就“懟”人,確實會讓父母很焦慮:這孩子還有沒有救?
其實,養育孩子就跟跑程序一樣,很難一次就順順當當,都需要反復調試。
我們只有對“出錯”有預期,才不會在系統報錯時,氣得瘋狂地敲回車。
這時,才能平靜地翻翻從前的日志,一步一步檢查:
孩子總這么做、這么說時,有沒有什么地方是我沒看到的。
這些語言背后的“潛臺詞”究竟是什么?
“頂嘴”潛臺詞一:“我需要被看見”
之前有寶媽問我:
孩子數學不好,想給她報個數學思維課,但她一說就是“不行”“不上”,應該怎么跟她溝通?
我和這位寶媽分享了,怎么把“自己擔心孩子數學學習會遇到困難”,以及“想給孩子報班”的心情、訴求表達清楚。
結果,這位媽媽回:“試過了,沒用。”
在她看來“溝通失敗了”。
但在我看來,如果真的都表達了,那“溝通已經完成了”。
很多父母和孩子“溝通”,認為要達到一個目的——讓孩子“聽我的”。
這其實不叫“溝通”,這叫“說服”。
這種做法,表面上很“民主”,很“講道理”:你看,我事事都和你商量,事事都是為你好。
但實際上,孩子心里早就憋著一股勁兒了——你從來都不聽我說,你從來都沒真正關心我。
這叫孩子怎能不“頂嘴”呢?
孩子需要“被看見”。
孩子的叛逆背后,是父母自身的固執和執著。
是總自顧自表達,很少去“好奇”他們到底在想什么。
更好的做法是怎樣的呢?
是我們表達了自己的擔心、分享了自己的經驗、所知的道理、方法,但同時也想聽聽孩子的想法,孩子的思路。
如果他不想按照我們說的做,他的痛苦、他的擔心是什么……他準備怎么做?
這位寶媽后面又去和她女兒聊了。
她說,原來她之前最憤怒、最害怕的情況根本不成立——女兒并不是對學習不上心,也不是不想在數學上做出努力。
只是她一上數學課就緊張,根本跟不上老師的節奏,她怕報了班也很難有收獲,白花錢不說,還會讓自己更害怕數學。
后來,她們約定先一起多玩數學游戲,提升數感和思維;同時在家里聽一些教輔自帶的錄播課,等錄播課聽著不費勁了,再去嘗試報班。
你看,當我們有意識去看見孩子時,我們的方法、建議才是真正適合孩子的。
潛臺詞二:“你總是否定我!”
好多家長覺得,自家孩子一問三不知,他能有什么想法,“他就想著玩”!
有次看到一位家長好氣又好笑地吐槽說:“我是聽他的想法呀,他一說就是:‘那媽媽我能打會兒游戲嗎?’”
我們給孩子選擇,但不是每個孩子都“上進”“自覺”。
你費心管他,他還懟你,這怎么破?
要解開這組矛盾,我們要追根溯源——看孩子這種“自主”的能力,到底是怎么來的?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中,把人的發展劃分為了8個階段。
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目標、任務(或者叫沖突)。
各個階段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后一階段發展任務的完成,依賴于前一階段沖突解決的情況。
解決得好,就能導向積極的結果,解決得不好,就只能走向消極的結果。(見圖)
0-1歲建立信任親密(或者產生懷疑疏離);
1-3歲發展自主性(產生羞恥感);
3-5歲變得積極主動(感到壓抑內疚);
5-12歲體驗勤奮自信(變得自卑退縮);
12-18發展自我認同(自我感覺混亂)……
所以,孩子現在的一切表現,都是一點一點積攢來的。
我們羨慕“別人家”孩子自信、主動、積極、自律,但無論人家看著管沒管,他們都肯定在孩子的照護、行走、說話、自由活動、設定目標、參與互動等,這些非常細小的日常活動中,給予了積極地支持。
如果孩子總是“頂嘴”,那也正說明他前幾個階段的自我發展需求未被滿足。
這時候,我們就不要總是去否定孩子的想法,接管孩子的行為——
“你懂個什么?”
“說了你也不聽!”
“你看看別人……”
“你必須按我說的做!”
而是可以先改變我們的“解釋風格”:
1、積極地看待孩子的行為。
2、多用賦能式溝通:“描述行為”+“肯定動機”+“開放式提問”
比如,哪怕是懟你,你也可以說:
“對媽媽說話這么‘不客氣’?看來是很有自己的想法呀,說來聽聽吧,看媽媽怎么幫你?”
當我們不再“習慣性否定”孩子,孩子對我們的“習慣性反抗”,才能一點點減弱。
潛臺詞三:“為什么總傷害我?”
去一位親戚家吃酒。
席間,一個男孩兒在觀禮時,手肘不小心落到了旁邊的例湯里。袖子、桌布濕了一片,非常囧迫。
這時,旁邊的爸爸不幫忙遞紙,也不加以安慰,隨口就開始抱怨:“你這腦殼就是個擺設”“眼睛長頂上了”……
這孩子先是橫眼睛,隨后就摔筷子了。
接著,這位爸爸就開始罵罵咧咧:“你過來,老子不錘si你……我說的不是事實嗎?還說不得你了!”
孩子渴望被尊重,哪怕是犯錯的時候。
《中國青少年心理創傷調研(2022)》顯示,62%的孩子,曾因父母的“無心之言”產生長期自卑。
其中“你真沒用”“比不上別人”位列傷害性語言前三。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也說:“當父母用貶低、嘲諷的語言攻擊孩子時,孩子大腦會進入‘戰斗模式’。”
頂嘴,本質上是心理防御機制被觸發——“你傷害我,我就要反擊”。
正確地回應方式是怎樣的呢?
用“觀察”替代“評價”;用“幫助”替代“指責”。
誰沒有犯錯的時候?
關切地遞上一張紙巾,遠比點出錯誤,能讓孩子更有力量去解決問題。
當孩子知道,你始終是站在他一邊時,那他還有頂嘴的必要嗎?
潛臺詞四:“我是在學你說話”
前些天,我兒子在打“植物大戰僵尸”,我提醒他:“還有10分鐘吃飯了噢。”
結果他回:“哎呀,你莫管我!”
我非常吃驚!因為他很少用這種語氣對我說話。
但我馬上又覺得無比熟悉。我追劇時,老公喊我,我也是:“哎呀,你莫管我!”
一模一樣。
心理學家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指出:孩子80%的溝通模式,源于對父母的模仿。
若家庭中充斥命令、反問、習慣性反駁、指責,那孩子會像鏡子一樣“反射”這些語言。
很多父母明明愛孩子,但總是強硬怒罵,盡顯“恨意”……
那久而久之,孩子也會習得這種說話方式,甚至成年后都很難改掉。
所以,我吃飯時趕緊跟兒子說:“你剛剛在學媽媽說話嗎?你說出來,媽媽才感覺到這樣回應很不合適,我們重來吧!”
于是,我倆都保證,之后要好好回應。
教育學家簡·尼爾森說:孩子的不良行為,不是缺陷宣言,而是密碼信息。
這篇文章,就是想把有關孩子頂嘴的“解碼手冊”給到大家。
希望更多人明白,孩子“頂嘴”不是BUG,而是系統更新提示:
“我需要被看見。”
“我想要被肯定。”
“你不能傷害我。”
“我在向你學習。”
愿每位父母都能聽懂這些孩子的“話外之音”,把“頂嘴”變成親子關系的轉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