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有一個很質樸的愿望,那就是希望孩子可以像早上八九點的太陽那樣自信陽光,充滿了朝氣,有著從容應對一切的堅韌。
我發現,有一個方法可以幫我們實現這個愿望:每天跟孩子聊些“廢話”,傾聽他的心聲。
講道理會讓孩子設防,但聊他本來想聊的事兒,會讓他感受“被尊重”、“被認可”、“我有價值”,繼而能幫他建立雄厚的心理資本,抵擋生活上的風風雨雨。
傾聽,不是簡單“聽到”所說的內容,而是通過“聽”說話者所表達的內容,“看”他們的手勢和面部表情,與他們建立心靈上的聯結,搞明白他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從而激發說話者說出心中所想。
所以,當我們想要走過孩子的內心,就要拿出3種態度:
換位思考,體諒孩子的感受,理解他所說的話;
積極傾聽,不要根據自己的好惡或對錯來評判,而是試著了解孩子的想法,看看他們為什么會這樣想。
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應該主動提問。
那問題來了,怎么把“廢話”聊出深度,讓孩子感到暖暖的呢?
1.接受
比如孩子說,“小明打了我。”
這時你可能很想知道接下來發生了什么,可是在孩子說話時打斷他,甚至說一個負面的評論,那孩子就會閉口不談了。
別說小朋友了,就連大人,若有人在談話中打斷自己講話,也會感到非常失望。
你此時要做的是,按照孩子的節奏聽完,接受他所說的一切,“是的,你被打了。”
當孩子看到你站在他這邊,他就會真誠在揭露自己的內心。
除了孩子說的話之外,我們還能從他的目光、語氣、面部表情等來讀懂他們的情緒。但不管孩子是高興、悲傷還是疲倦,都要去接納他。
2.共情
要想孩子敞開心扉,最好的辦法是,承認和理解他的感受,用同樣的情緒頻率來表達你的同理心。
放學回來,孩子說,“膝蓋摔破皮了。”
盡管你有很多問題想要問,但千萬要忍住,比起關心,承認他的感受更為重要,“那一定很疼吧?”
3.重復一遍
孩子的世界很小,一件很小的事,也會勾起他的興趣,迫切地想與你分享。
只用一個“嗯”字來回應,會澆滅孩子的分享欲與探索欲,時間久了,孩子就什么都不跟你說了,日后遇到校園霸凌,大概率也會選擇硬扛。
可當我們通過同頻的語言回應他,讓他相信“爸媽永遠是我最信任的人”,就更容易得到孩子進一步的回應。
當孩子分享他的新發現,假如你不知怎么回答,復述孩子所說的話,肯定不會出錯。
娃雀躍地和你分享,“我今天發現了一個錯誤!”
“哇!你發現了一個錯誤!”
4.總結
小朋友的溝通能力有限,尤其是男孩子,常常聽不懂別人說什么。有時即使他很努力去說了,但還是無法把話說清楚。
比如,5歲的小林從幼兒園回來,委屈地說,“皓皓搶我的東西!”這時家長可以通過提問,一點一點地了解事情的始末。
①蹲下平視孩子,幫他標注情緒,“你看起來很生氣,是因為皓皓拿了你的玩具嗎?”
③具體提問,先鎖定關鍵物體,“是什么玩具被拿走了?是你最喜歡的恐龍嗎?”
接著試著還原場景,“當時你在玩,還是已經收起來了?”
③引導因果,鼓勵孩子推測他人的意圖,“皓皓有沒有說為什么要拿?”……
通過結構化提問,讓孩子提供更多細節,從模糊的“他搶我”逐步說出,“我在玩紅色恐龍,皓皓突然抓走說輪到他了,我就告訴老師了。”
在孩子把碎片信息串聯成完整敘事的過程中,他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你對他的重視,還學會了怎樣去梳理邏輯,提高溝通能力。
5.開放式提問
當孩子只能用“是”和“否”來回答,很容易把天聊死,而且也無法深入孩子的內心。開放式的提問,不但不會遇到“尬聊”的情況,還能幫娃整理思緒,讓其有機會更深入地思考。
去幼兒園接娃,孩子一見到你就說,“今天和大家一起玩很開心。”
“哦?你們玩了什么游戲,那么好玩?”
旺孩子不需要什么高深學問,認真聆聽他說那些“沒用”的真心話,就能辦到。
因為當我們蹲下來,用耳朵接住他的情緒、用眼睛讀懂他的委屈、用提問幫他理清他的思緒的那一刻,就已經在他的心田里種下了一粒粒名為“希望”、“自信”、“幸福”、“堅韌”的種子,而這些心理資本,終將帶他走向更光亮的地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