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雄》
《英雄》是張藝謀極具代表性的作品,場面宏大震撼,視覺效果堪稱一絕。影片借無名講述刺秦故事,以紅、藍、綠、白等色彩區分敘事段落,賦予色彩象征意義,搭配精彩絕倫的武打設計,將武俠動作拍出舞蹈般的優雅美感,雖然人物塑造有些符號化,主題表達也存在爭議,但它對和平與犧牲的探討,深度十足,它是商業與藝術融合的典范,為中國電影發展開辟了新道路,值得反復品味。
2.《滿城盡帶黃金甲》
這部電影絕對沒有那么不堪,從演員陣容,畫面,濾鏡,大場面,大制作的感覺現在都很難看到有超過這部的古裝片。劇本和表演上佳,對父權君權的諷刺和挑戰這種主題在院線片里不多見,尤其靠寡廉鮮恥當上王的周潤發,一再要求別人守規矩,鞏俐說自己沒病,卻被逼著喝藥的情節,放在今天看寓言感很重,集體主義美學和過于絢麗的用色在別的電影里太做作,放這個主題下配合得很好。
3.《長津湖》
《長津湖》以宏大戰爭場面與細膩人物刻畫再現抗美援朝長津湖戰役,志愿軍在極寒中浴血奮戰,無畏犧牲。小村莊夜戰那段簡直了,一看就是林超賢導演的手筆,炮兵、狙擊手、機關槍手,扔手雷、近身肉搏,安排得環環相扣,節奏太好了,易烊千璽的扮相和特寫也很精彩,沒想到這么豁得出去,最后美軍發現凍僵的志愿軍尸體那里,雖然讀書的時候看過這個情節,但還是被戳到了。
4.《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將鏡頭聚焦在一個普通家庭,借他們的遭遇再現了七六年那場驚心動魄的災難。影片開頭平靜日常與地震時地動山搖的強烈反差極具沖擊力,徐帆飾演的母親面對救兒子還是救女兒的艱難抉擇,那聲聲絕望呼喊,狠狠刺痛人心。影片不只是展現了災難的殘酷,更深挖了災難后人們內心的創傷與親情的羈絆,三十二年的分離與誤解在重逢時一一化解,讓我們看到了親情的堅韌。
5.《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的視覺和聽覺效果堪稱國內頂級,劇情如抽絲剝繭般層層遞進,計中計中計銜接得也很自然,小妹和隨風之間的情愫發酵更是非常自然。香艷戲色而不淫,極具美感,十年前觀眾以此為嘲諷點,只能說明當時的人觀念太過保守落后,不死的小妹和突如其來的大雪確實突兀,但并不影響整體觀感,個人認為最后小妹的復活更像是臨死前的回光返照,而突然下雪也倒有點蒙太奇的感覺。
6.《流浪地球2》
是每看一次都會流淚的電影,人類的勇氣和團結讓人動容,科幻的片段尤其是太空電梯那段讓人震撼,空間站墜落的那段雞皮疙瘩都起來了,人類的渺小讓人恐懼和顫栗。最喜歡馬兆啦,外冷內熱,是會心軟,業務能力過硬的能上天下海的導師大拿,太帥了,尤其是那句“都得死”冷酷又客觀,這一定會成為寧理老師的熒屏代表形象之一,我就是從這部電影垂直入坑的。
7.《封神第二部》
如果導演把姬發前兩次救鄧嬋玉的舉動,在心動外加一點招降的謀算,在最后刺聞仲前的猶豫上再加一點對朝歌那些將士的不忍,都會讓觀眾在觀感上更好受一些,他不是天生的天下共主,但他的成長可不可以不要那么折磨觀眾,除此之外再把特效做好點就更完美了。《封神第二部》沒有那么難看,其實烏爾善可以讓姬發可以做西岐歌姬,然后擁鄧嬋玉為天下共主。
8.《金陵十三釵》
《金陵十三釵》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用極致美學反襯戰爭暴虐,張藝謀以妓女與學生雙線敘事,在血色廢墟中構建女性覺醒的史詩。教堂穹頂下,旗袍與校服的碰撞撕開身份枷鎖,十三釵以妓女之軀踐行圣女之義,完成從被凝視客體到救贖主體的蛻變,影片在歷史真實與戲劇張力間游走,雖偶有煽情之嫌,卻以璀璨人性輝光刺破至暗時刻,留下血色浪漫的生命絕唱。
9.《紅海行動》
視覺和聽覺都不錯,逼真震撼的戰爭場面,立體鮮活的人物塑造,深刻動人的價值內核,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樹立了軍事動作片的標桿。《紅海行動》節奏快,各部分銜接流暢迅速,緊張,雙線逐漸匯合,高潮一波接著一波,有宏大場面的鋪陳也有細節的描繪,既看到了中國軍人的英勇無畏,也看到了身為人的情感,戰爭摧毀人類,摧毀文明,這類影片能達到這個程度已經不錯了。
10.《夜宴》
非常有特色的一版《哈姆雷特》,雖然有瑕疵,但評價絕對不該現在這么低,很馮小剛式的臺詞與濃郁的話劇腔調配合在一起,迷之可愛。演員的表演可圈可點(黃曉明除外),被吐槽最多的葛優,反而是我很喜歡的,雖然與傳統印象中的帝王有所差別,但對人物的揣摩上絕對是精準的,狠與溫柔都有了,既魔性又可愛啊,很超現實,我很喜歡,雖然也確實存在硬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