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俄烏沖突已進入第三年,戰局卻顯得愈發撲朔迷離。烏軍高調宣布攻入俄羅斯別爾哥羅德州,俄軍則以大規模導彈襲擊回應,甚至將矛頭直指基輔總統府。
與此同時,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調解”不僅未能緩和局勢,反而讓烏克蘭陷入更尷尬的境地。事實上,這場沖突早已超越單純的領土爭奪,演變成一場涉及軍事、經濟和外交的多維博弈,但處于局中的人卻誰都難以停手,只能硬著頭皮上。
3月18日清晨,烏克蘭武裝部隊發起突襲,進入俄羅斯別爾哥羅德州,與俄軍爆發激烈沖突。 4月7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首次確認烏軍已駐扎在該州境內。
烏軍此舉旨在緩解蘇梅州和哈爾科夫的戰場壓力,試圖通過跨境作戰迫使俄軍分散兵力,避免其在關鍵戰線集中優勢。 然而,這種戰術的代價同樣明顯,烏軍在俄境內缺乏持久作戰能力,別爾哥羅德的戰果也可能曇花一現。
面對烏軍的跨境行動,俄軍于4月10日凌晨向基輔發射46枚導彈,其中10枚直撲總統府周邊,造成市區多處爆炸。 盡管烏克蘭防空系統攔截了部分導彈,但澤連斯基的辦公地點仍被波及。
這場襲擊被外界解讀為“斬首警告”,但其實際意圖更接近戰略威懾:通過展示精確打擊能力,動搖烏克蘭民眾對政府的信心。 然而,俄軍的“震懾”存在明顯局限。
首先,基輔總統府早已被改造成地下堡壘,普通導彈難以穿透;其次,北約的預警系統為烏克蘭提供了關鍵緩沖。 例如,波蘭在俄軍導彈發射后迅速啟動防空雷達,并派出F-16戰機巡邏,無形中為烏克蘭構建了第二道防線。
特朗普曾宣稱要“24小時結束俄烏沖突”,但現實卻將其推入尷尬境地。 他一方面威脅對俄石油加征“二級關稅”,另一方面又對烏克蘭礦產協議虎視眈眈,甚至要求澤連斯基“放棄領土換和平”。 這種“和稀泥”策略不僅未能推動停火,反而加劇了雙方的不信任。 俄方指責烏方“從未提出具體談判方案”,烏方則抱怨美國“用胡蘿卜逗烏克蘭玩”。
更諷刺的是,特朗普的關稅政策直接損害了烏克蘭經濟。 以2024年為例,烏克蘭每日軍費消耗高達1億美元,而美國新增的10%關稅讓其出口收入銳減15%。 這種“盟友收割”行為,讓澤連斯基不得不在戰場上更加激進。畢竟,只有展示出強硬姿態,才能換取更多國際援助。而烏克蘭若想獲得最大利益,則美西方的援助必不可少。否則等待烏克蘭的只有慢性自殺。
事實上,如今俄烏沖突的本質,早已從領土爭端演變為多方利益的角力場。
俄羅斯將軍事開支推至GDP的8%,相當于每賺12元就有1元投入戰爭,這種“孤注一擲”使其難以輕易收手;美國通過關稅和軍售坐收漁利,卻不愿承擔直接參戰風險;歐盟則借機推動北約東擴,將烏克蘭作為對抗俄羅斯的“防波堤”。 而夾在中間的烏克蘭,既要用士兵性命換取外交籌碼,又要在經濟崩潰邊緣維持戰力,堪稱最大輸家。
美國的反水,讓澤連斯基措手不及。而其未來局勢的演變,或許取決于兩個變量:一是北約是否突破“不直接參戰”紅線,二是俄羅斯能否承受長期消耗。
但不管怎樣,可以確定的是,當澤連斯基在別爾哥羅德的戰報與基輔的爆炸聲交織時,這場戰爭的代價早已超出了烏克蘭的承受范圍。而美俄政客在談判桌上的每一分“勝利”,背后都是前線士兵的鮮血與平民的流離失所,澤連斯基早已成為最大輸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