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于帆書樊登講書,作者念念
人們常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
人到了一定年紀,在職場辛苦打拼完,原想著回到家可以放松,可等待自己的卻常常是一地雞毛。
那種無力感,常讓人到中年的我們感覺四面楚歌,有苦難言。
但你知道嗎?有時候矛盾的始作俑者,并非別人,而恰恰是你自己。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 關系場效應 ,指的是 不同角色組成的群體間會相互影響,彼此掣肘。
當你習慣了用消極心態對待家人,就會在無形中建立起錯誤的相處模式,從而對關系造成內耗。
學會自我修正,創造良好的關系場,才是讓家越過越幸福的前提。
在圍城中呆得久了,很多人往往會無奈地發現:夫妻關系,是最難相處的關系。
因為彼此太了解,褪去熱戀的濾鏡后,每天處在一個屋檐下,看到的都是對方的各種缺點。
你想不通,為什么他抗壓能力這么差,就遇到一點工作上的挫折,也能變得如此焦慮暴躁。
你搞不懂,為什么她會這么不可理喻,成天不就管管孩子,搗騰那點家務,還要抱怨連連。
到后來,出于失望,你開始心生不滿,甚至忍不住總想去指責對方,糾正對方。
你以為這樣就能掌握關系主動權,結果反而給彼此制造出更深的嫌隙。
事實上,婚姻最大的價值,就體現在人生的暗面上。
想要經營好親密關系,我們該做的,絕不是批評與否定。
而是努力成為黑暗中溫柔攙扶對方的那雙手,讀懂ta的軟弱悲傷,與ta福禍相擔。
《愛在黎明破曉前》中說:如果世上有什么奇跡,一定是盡力理解某個人,并與之同甘共苦。
夫妻若同心,齊力可斷金。
你有陪伴伴侶的堅定信念,自會用潛移默化的方式給予對方力量,與你共創歷久彌堅的愛情:
1、停止冷漠僵持,學會包容體諒。
人都有各自的軟肋,遇到分歧時,不要只站在自己立場做評判。
多換位思考,當你站在對方的角度感受ta的感受,就不難做到理解并尊重ta的選擇。
2、戒掉挑剔的習慣,修煉欣賞的眼光。
好的婚姻,不是兩個完美的人相遇,而是兩個不完美的人相扶相攜。
懂得合理裝傻,放大對方的優點,肯定對方的付出,最后你會驚奇地看到:
你的每一次鼓勵,都會成為ta前進的動力。
父母,是養育我們的人。
但與年少時總喜歡依賴父母不同,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與父母的距離卻在越拉越大。
你滿心歡喜地分享計劃,想得到父母的贊賞,結果他們次次用陳舊的觀念把你批得一文不值。
你興致勃勃地買了禮物,想給父母一點驚喜,到頭來他們屢屢用掃興的嘮叨將你徹底打敗。
久而久之,你開始回避這種壓抑的感覺,甚至對父母生出話不投機半句多的厭倦。
既然說不到一塊,那就不說了吧;既然回家都沒好臉色,那就不回了吧。
可你忘了,和父母慪氣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人生沒有來日方長,父母只會一天天老去,一天天走向生命盡頭。
等他們乍然離場時,你再來幡然悔悟,留下的就將是一生無法彌補的遺憾。
朋友幾年前決定辭去報社的工作創業,因此和父親鬧得很僵。
那天父子倆大吵一架后,他在氣頭上扔下一句“我的事以后你少管”,就轉身甩門走人。
自那時起,他打電話回去都是母親接,和父親的交流幾乎為零。
直到去年年底,他父親突然中風住院,這個消息仿若晴天霹靂,擊在了他的心上。
好在搶救及時,老人得以脫離危險,在接下來陪護的時光里,他都盡己所能地陪在父親身邊。
為了幫父親早日康復,他會主動找話題聊天,也會想法子哄老爺子開心。
讓他意外的是,向來性格倔強的父親竟很快就諒解了他,仿佛過去的不愉快都不曾發生過般。
用他的話說,無比慶幸自己還有和父親冰釋前嫌的機會。
以前總是埋怨父母不懂自己,現在才知道,自己其實也從未懂過父母。
兩代人之間不可避免會存在一些認知上的差異。
而該如何用正確的方式化解這種差異,正是為人子女的職責所在:
1、保持耐心溝通,爭取求同存異。
有問題要和父母探討時,不妨先營造一個舒適溫馨的氛圍,再做深入交流。
不必擔心溝通無效,你言語中所流露的每一份坦誠、關愛和心意,其實父母都能感受得到。
2、肯定父母的能力,打開父母的世界。
嫌棄父母落伍很容易,難得的是學會帶動他們一起成長。
平時鼓勵父母多接觸新事物、培養新愛好,然后在他們取得進步時,不吝于你的夸贊與褒獎。
也許代溝還是難以消彌,但只要彼此都在努力朝對方靠近,它就不會成為親情的阻礙。
到底怎么做才算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可能很多家長都曾把傾其所有當成愛孩子的標準,卻讓自己在不自覺中陷入一個怪圈:
你做得越多,親子關系越容易失衡。
你事事嚴格管教,要求孩子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讓碰,孩子卻變本加厲,動不動就要和你唱一出對臺戲。
你天天勞心勞累,總在想方設法幫孩子抓學習訂目標,孩子卻煩不勝煩,稍有不順就沖你大發脾氣
面對這般費力卻不討好的處境,有時的確會令人感覺很悲哀,很失敗。
但與其說是我們在為孩子做犧牲奉獻,不如孩子就是來渡我們修行的。
他們像一面鏡子,你在他們身上看到的某些缺點,某種壞習慣,往往正來自我們過度的管教。
有很長一段時間,伊能靜的兒子哈利在公眾眼中的風評都不太好。
他太特立獨行,會給自己化精美的妝容,還會穿女裝、帶長發。
但對兒子種種看似“奇怪”的行為,伊能靜卻選擇了鼎力支持。
在伊能靜看來,哈利與眾不同的個性正彰顯了他的獨特所在,作為母親,自己不必焦慮,更無需干預過多。
一次,哈利將女裝照發在社交平臺上引發了很惡評,為此憂心忡忡地給伊能靜打電話,怕這條新聞理會連累到媽媽的事業。
伊能靜則回答得平靜又淡然:“沒有任何事情比你更重要?!?/p>
不包攬,不點評,只站在孩子身后給他最大的底氣和自由,伊能靜是這樣的,也是這樣做的。
后來的結果我們也看到了,就在前不久,22歲的哈利以優秀的成績從紐約大學提前畢業。
伊能靜所給予的信任不僅沒有被辜負,還成就了一個靈魂獨立、見識廣博的孩子。
孩子是風箏,家長就是那根長線,牽得太緊,只會束縛其飛翔的高度。
不如修煉放手的智慧,去做孩子成長的助力者,而非控制者。
1、放下家長權威,學會適度而為
別總是居高臨下、耳提面命,特別在發生親子沖突時,父母是否懂得傾聽和道歉很重要。
只要你愿意給平等交流的機會,嘗試聽取他的想法,相信孩子也會回饋你應有的真誠和擔當。
2、把孩子還給孩子,把自己還給自己
要提醒自己,做父母不是停止自我成長的借口,同樣孩子任何時候也都自主選擇的權利。
先努力經營好自己的人生,再用言傳身教滋養孩子,幫孩子找到適合的路。
這才是親子相處最好的模式。
《菜根譚》中寫道:家庭有位真佛,日用有種真道。
修行從來不必遠行,家庭就是你第一道場。
你與伴侶、父母、孩子日常相處的過程,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檢驗你修養與層次。
所以,真正成熟的人,會把自己活成家中的定神海針。
每遇問題,不責于人,只反思該如何調整自己、改變自己。
你在家情緒穩定了,生活自然就順了;你與家人說話言語柔和了,內耗自然就少了。
點個「在看」,跟各位書友共勉。
作者 | 念念
排版 | 余景
圖片 | 圖蟲創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