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華榮反復強調“戰略不變”,但重組本身即是最大的變量。若整合僅停留于財務并表與供應鏈集采,而非技術共享與品牌協同,則可能淪為“大而不強”的規模泡沫。
4月11日,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業績會上首次確認“方案基本完成”,并強調重組“不會改變長安既定戰略”,包括品牌、技術及全球化規劃。然而,這場看似“強強聯合”的重組,卻因雙方實力對比、管理能力差異及行政邏輯與市場規律的沖突,引發了行業的深度爭議。
政策驅動下的“規模崇拜”
從國資委的戰略目標看,此次重組旨在通過整合資源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汽車集團”,集中優勢應對智能網聯與新能源變革。長安與東風2024年合計銷量超516萬輛,規模優勢顯著,但規模≠競爭力。
長安與東風相比,僅僅看賬面優勢就非常明顯。2024年長安銷量268萬輛(同比+5.1%),新能源占比27.4%(73.5萬輛),海外銷量53.6萬輛(同比+49.6%),且技術布局激進(5年投入200億布局AI大模型,2026年固態電池裝車);而東風汽車2024年乘用車銷量僅僅189.6萬輛(同比-9.2%),新能源品牌嵐圖銷量也只有5萬輛,遠落后于頭部新勢力。疊加近年反腐風波,東風汽車的管理效能備受質疑。
顯然,長安在新能源轉型、全球化布局及技術儲備上更具活力,而東風則面臨傳統業務萎縮與內部治理的雙重壓力。若僅以行政級別(東風為副部級,長安為廳局級)決定重組主導權,或將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悖論。
誰該主導?級別還是能力?
支持“東風主導”的觀點認為,央企重組歷來遵循“級別優先”原則,且東風在商用車領域具備優勢,可與長安乘用車形成互補。
但反對者更多。長安2024年凈利潤雖下滑35%,但主要受深藍、阿維塔等新品牌虧損拖累,其自主品牌單車均價、海外盈利能力(毛利率26.2%)仍顯著優于東風。而東風2024年乘用車銷量下滑9.2%,新能源轉型遲緩,管理效率存疑。另外,長安的“北斗天樞”智能化戰略與固態電池研發已進入落地階段,而東風的氫能源技術尚處初期。若由東風主導,技術路線或需妥協,拖慢長安的創新節奏。
股市的變動也反映出市場對此次重組的態度,重組消息公布后,東風系股價大漲,長安股價卻表現平淡,反映資本市場對東風“借重組輸血”的期待,而非對協同效應的認可。
雖然我是武漢人,內心支持東風,但是就管理水平和整體發展的規劃性,顯然長安汽車更適合主導此次重組。
政策意志與市場規律的沖突
朱華榮雖反復強調“戰略不變”,但重組本身即是最大的變量。若整合僅停留于財務并表與供應鏈集采,而非技術共享與品牌協同,則可能淪為“大而不強”的規模泡沫。
長安以“創業文化”著稱,東風則背負傳統國企包袱,兩者管理風格差異顯著。此前東風嵐圖與長安深藍的獨立運營模式已證明,子品牌整合難度極高。
長安計劃2030年實現500萬輛銷量(海外120萬輛),需持續投入AI、飛行汽車等前沿領域;而東風仍需消化燃油車產能與債務壓力。若重組后資源向東風傾斜,長安的轉型動能或受抑制。
長安與東風的整合,不應是行政指令下的“拉郎配”,而需回歸企業核心競爭力與市場規律。若因級別差異強行由東風主導,恐將重蹈過去央企重組“整而不合”的覆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