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樂高最近悄悄更新了一個 LOGO。
是的,你沒看錯!
小編一開始也沒太放在心上,心想不就是改個字體、換個邊框,又一波常規操作嘛。
結果越看越不對勁——
這不僅僅是換皮那么簡單,樂高藝術系列似乎真的打算走出“馬賽克頭像拼拼樂”的舒適圈了!
到底怎么回事?
別急,小編這就帶你扒一扒樂高集團行事邏輯背后的門道。
一切的開始,得從 Dots 說起
時間回到 2020 年,樂高藝術(Art)系列正式上線前的五個月,樂高先推出了一個風格很不一樣的主題——樂高 Dots。
這玩意兒說白了就是:拿五顏六色的 1 × 1 小顆粒,貼在手環、相框、筆筒上讓小朋友自由發揮創意。
而樂高藝術系列,就是這套邏輯的“成年版本”:
把小顆粒拼成馬賽克,做成名人頭像、IP 角色甚至現代藝術作品,表達的其實是同一種理念——樂高積木也能是藝術工具。
事實上,在藝術系列之前,樂高集團早就嘗試過馬賽克拼圖。
樂高雕塑系列和創意百變系列都出過類似產品;得寶系列也進行過嘗試;樂高旗艦店里現在還能看到“個性馬賽克生成機”;
圖源:北極熊貝拉
甚至早在 1955 年,樂高集團就推出過磚塊拼圖套裝——那時候離“塑料玩具=藝術”這個概念還有幾十年。
更有趣的是,這類玩法其實早就在 AFOL 圈里火起來了。
比如樂高大師 Mariann Asanuma 用獨特拼法做出的彩玻璃風格馬賽克。樂高集團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只不過這次,它要做得更“主流”。
LOGO 不止是 LOGO,是身份的重塑
藝術系列最早的 LOGO 設計其實很直白:1 × 1 的圓形顆粒拼成字母,挺符合早期“就是馬賽克頭像”這種定位。
但隨著系列的發展,它越來越“不只是馬賽克”了:
有立體雕塑,比如蜘蛛俠和滾石的嘴唇;
有自由造型的現代藝術拼搭;
還有不依賴 IP 的抽象作品……
樂高藝術這個主題,早就不想只做“靜態馬賽克”了,而樂高的用戶也開始買賬。
于是,到了 2025 年,官方索性給它換了 LOGO 和視覺風格:
用回 18+ 系列統一的極簡黑盒風;
LOGO 改成簡約大方的 Helvetica 字體;
拋棄顆粒元素,只保留“框”這個概念——意思是:我們包容各種“藝術形態”。
樂高藝術系列從此不再只是“拼拼頭像”的那個小透明,它要成為能容納各種創作形式的大舞臺。
其實,這不是第一次了
這種從“小而美”轉向“面向大眾”的過程,樂高官方干過很多次。
比如 Architecture 建筑系列,從一開始的芝加哥地標,到后來的巴黎圣母院、羅馬許愿池,樂高建筑系列的設計風格越來越面向“全球游客的共同記憶”。
再比如機械組從齒輪玩具進化到超級跑車、液壓挖掘機;幻影忍者從賣機關到靠劇情吸粉;好朋友系列從珠寶小屋到真正講多元生活方式……
這些樂高主題最初都有一個很純粹的理念,但面對越來越多樣化的市場和粉絲,它們也必須不斷升級,去找到新的表達方式。
它一直在,只是換了說法
也許你會問:那樂高積木是不是“變味”了?
其實不然。真正的核心概念,其實一直都在——
只不過,有時候它躲在新 LOGO 后面,有時候藏在更廣泛的用戶期待之中。
這是一種良性循環:
公司想吸引更多用戶 → 推出新零件、新主題;
玩家用新零件搞創意 → 反過來啟發官方;
粉絲變設計師,設計師變玩家,角色來回切換……
每一套你買的套裝、每一個你點贊的作品、每一次你和朋友討論樂高,都在一點點影響著這個系統的方向。就像藝術,不是某種風格,而是一種持續生長的表達。
寫在最后:這就是“樂高方式”
所以,當樂高 Art 系列換了 LOGO、風格一變再變,我們看到的不是“品牌迷失”,而是它變得更加成熟——
從一個小眾的藝術試驗場,變成了一個可以包容馬賽克、雕塑、抽象構成乃至你自由拼搭創意的大容器。
這也許正是樂高積木最讓人著迷的地方:
看起來只是在拼砌磚塊,實則是在創造可能。
*資料來源:brickner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