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有沒有感覺到,各地密集收儲土地的步伐似乎又在加快了
我們經過一番整理后發現,原來這一輪的收儲規模,已經稱得上是史無前例
首先是資金投入規模相當龐大,全國土儲專項債發行已超千億元
根據中指研究院不完全統計,截至4月10日,全國各地擬使用專項債收儲土地的總金額已經超過1282億元大關
盡管1月投入的力度還有限,但到了2、3月,擬收儲金額有了明顯提升
統計截止4月10日,數據來源:中指數據
其次就是涉及到的省市和房企范圍非常廣泛
先是廣東首輪的近20個城市、86個項目,接著從山東到湖北和湖南的多個城市,還有河南6個地方也公布了收地名單
不久前,腳步最快的廣東又啟動了第二批項目的申報
資料整理自網絡,僅供參考
可以說,現在全國絕大多數的省市都在忙著發行專項債
從一線城市的核心地段,到二三線城市的新興發展區域,都在積極開展土地收儲工作
與此同時,房企方面同樣沒有閑著,也在配合各地政府進行退地工作
包括萬科、華潤置地、華僑城在內的多家開發商,光今年前兩個月就已經退還了超過200億元的土地
不禁感嘆,從當年搶著“囤地”,到現在的排隊“退地”
我們的土地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01
其實大部分的土地,都被地方收走了
“土地收儲”簡單說,就是那些國央企和部分民營房企手中閑置存量的地塊,地方政府用錢把它買回來
這次用的是專項債資金,“專款專用”,由中央財政部撥款,專門用來收回閑置土地
分地區來看,目前有14個省市初步公示了擬使用專項債收購存量土地的情況
廣東省一馬當先,總金額差不多快要有500億元
緊隨其后的湖南、福建、四川、廣西,四省公示的金額也都超100億元
統計截止4月10日,數據來源:中指數據
具體到城市方面
廣東惠州的金額最多,單個城市擬收儲價格就有127.5億元,排在全國榜首
其次是柳州、天津、廣州,三個城市擬收儲價格也超過70億元
統計截止4月10日,數據來源:中指數據
當然,大家最關心的還是政府回收這些土地的價格
盡管很多城市都花了大量資金去收地,但其實絕大部分的土地都是打折回收的,折價多在拿地成本的7-9折之間
比如廣東年初宣布的首批收儲案例,整體收購折扣大約在87.5%,各城市之間的差異較大
數據來源:中指研究院,嵩山論市
只有極少部分能夠原價甚至溢價被收回
主要因為拿地時間較早,或者地塊的位置不錯
數據整理自網絡,僅供參考
此外,這次的大規模土地收儲也有一定的指向性
土地儲備中心只接受凈地交付,即房企手中的存量閑置土地不能有任何質押、抵押等情況
而且收回來的土地,原則上當年不再供應用于房地產開發
02
但總的來說,不單單是量的問題
這次地方政府對退地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包容
第一點,體現在對所有的房企都是一視同仁
不論房企有沒有暴雷,財政等方面有沒有問題,都不會區別對待,只要有符合條件的地塊都可以收回
我們之前研究過恒大這樣的個例房企是怎么退地的:恒大手里的土地,最近都怎么樣了
先是成都和海口從恒大手中各自收回了2宗和8宗超過開發年限規定的地塊
還有恒大在各地的重大地塊,也及時交由當地的城投公司來接手
比如位于廣州南站附近的足球場地塊,就是廣州城投負責后續的建設
目前足球場的進度非常給力,今年就能見到完全體,一度停滯的公寓項目也在重啟
第二點,地方接收土地的方式也更加靈活
去年8月有開發商向廣州退了兩宗未開發地塊
廣州沒有直接進行傳統的現金補償,而是創新性提出“地票”補償機制,給予了等值票據,讓房企可以用這些票據繼續買地
所以與其說是房企在“退地”,倒不如說是在“換地”
通過把一些郊區未開發的舊地塊還回去,再拿票據去買位置更好的新地塊,也是實現了對土地的“以舊換新”
第三點,對于多業態的土地開發,可以只退局部,不用全部都退
華潤置地在福州11年前拿了塊地,高價值的大型商場和住宅部分都陸續兌現了,但是商辦等低價值的配套一直推進緩慢
和當地溝通后,針對未開發地塊提出退地申請
不僅實現了順利退地,這塊地還重新調整了規劃條件、增加了住宅開發部分
資料整理自福州市自然資源與規劃局
最后華潤在去年10月,又以9.47億的起拍價把這地買回來了
各地政府把這些土地收回后,還可以投入更廣泛的使用渠道
比如一線城市可以把閑置土地改造成戰略性產業的園區基地,修建保障性住房
其他二三線城市也能改成更適合本地所需的公共配套用地
03
為什么此時此刻,要這么拼命的回收地塊
最直接的影響因素,就是國央企和民營房企投資意愿的減少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官方數據,去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剛剛達到10萬億元,同比下降10.6%
房屋新開工面積更是同比下降了23%,僅為新房銷售面積的3/4
來源:國家統計局
而即使是已經拿到的地,房企的開工率也并不高,庫存新增速度明顯放緩
克而瑞統計2023到2024年上半年期間,只有北上深杭四個城市的住宅用地開工率大于80%
全國23個重點城市的總體開工率只有46%,二線城市更是不足37%
圖源:CRIC中國房地產決策咨詢系統
所以本質上,退地還是為了適當降低庫存
畢竟在三條紅線和資金監管出現之前,房企作為高周轉企業,在行業高速發展期激進拿地的占比非常多
既有先占地再取證的不合法行為,也有長期囤地不開發行為
之前拿的地從“香餑餑”,變成了如今的“燙手山芋”
現在必須進行結構性調整,從供給端來解決問題
專業人士分析指出,地方政府把不同用途的閑置土地用專項債收儲
再結合城中村改造、商品房收儲等多項政策組合拳,有望實現地方資源調控閉環
項債收儲、城中村改造示意圖 來源中國銀河證券
而且相較于直接收購存量商品房
地方政府更傾向于土地收購,因為土地用途更多樣,不需要住宅管理經驗,也不是每個地區都有改造保障房的需求
04
雖然當下的大環境還是很難,但正在有越來越多的閑置土地得到了更妥善地處理
所以我們希望市場自身也能與時俱進,做出一些更合理的規則調整
比如減少對開發商的附加條件
早期很多地塊出讓的時候,都會加配建、產業引進、自持等條件
像萬科之前退掉的北京海淀永豐地塊,因為要求100%自持,對現金流要求太高,只能無奈選擇退地
去年7月這塊地重新出讓,開發條件有了明顯優化:不再需要企業自持,掛牌價格和地塊合理上限價格也有增長
最終由保利建工接手,總價也漲了30個億
還可以適當控制溢價率,起碼應該讓開發商賺到錢
西安民企開發商去年退的兩塊地,也曾是2021年浐灞板塊的“地王”,樓面價高達7700元/平上下
但這種誕生于樓市火爆時期的高地價,并不符合實際情況,根本無法被市場消化,因而要進行退地調整
退地其實是一種積極的信號,“用明天換今天”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通過債務轉移的方式,將各種風險滯后,從而讓更多城市都可以擁有喘息的時間
我們也看到供應端在適時做出調整,放開對小戶型的限制,拿出更低容積率、更好位置的土地等等
這些調整和放寬也的確在起作用
房企開始敢拿地了,克而瑞統計今年一季度銷售頭部企業拿地力度超過去年,投資百強拿地金額同比大漲了42.2%
各地政府和房企都是抱著積極、為了解決問題的目的來推進
這樣來看,近期大規模的退地未嘗不是一種“重新出發”
以上為正文,來自遠山
這是真叫盧俊公眾號的第6017篇原創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